Photo credit: unsplash

留時間給自己是需要捍衛的界線,而這並不能算是自私

文/譚雅.道爾頓;譯/蔣馨儀芬

「我覺得我像隻鯊魚──必須一直動個不停,一旦停下來就會死掉。」

這句話是我一個好友最近在電話中不經意脫口而出的心聲,我們當時正在討論所有填滿生活的、永無止盡的工作與活動。她說出這句話的當時我笑了,但掛完電話後,這句話卻在心頭迴盪了好久。

我們的生活都很忙碌──老實說其實忙過頭了──但我們卻認為這就是正常的生活模式,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的──只要滑一滑你的社交媒體動態消息就可以看出來似乎大家都在忙碌過活,而且根據他們的貼文,看起來都過得挺好的。因此我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試圖要跟上大家的步調。這就是為何很多人變成了深海鯊魚──人們認為若自己膽敢停止活動,不再急著從一項任務跳到另一項任務,他們的存在就消失了,將會失去自己的重要性──世界上便再無他們的位置。

悠游於海水中的鯊魚是食物鏈頂端的霸主,但卻背負著需要不停游動的任務,因為含氧量豐富的海水必須要不斷流進鯊魚的鰓,牠們才能夠呼吸。而鯊魚的鰭像是戰鬥機的機翼一般,給予牠們上升的動力;一旦牠們停止游動則將會沉到海底的泥沙中窒息而死。鯊魚是不斷移動的掠食者,而這讓科學家頭痛了非常多年,搞不明白若鯊魚永遠無法靜止不動,那牠們是怎麼睡覺的呢?

無法靜止不動的鯊魚要怎麼睡覺?

一直到近代一次在瓜達盧普島的科學探索活動中,這個神祕謎團才被揭開。當時科學家正在追蹤一隻叫做艾瑪(Emma)的大白鯊,在白天的時候他們發現艾瑪都待在深海的溫暖水域,從下往上跟蹤游在上頭的獵物;但等到夜幕降臨,艾瑪的行為卻出現巨大的轉變。巨大的鯊魚身軀游到接近沙灘的淺海,並且開始逆流而行,艾瑪的嘴巴大開,看起來像是進入了睡眠狀態。水流快速且不費力地流經牠的鰓,幫助牠維持生命並且能讓牠慢下來、好好儲存自己的能量。

若海洋中最高級的掠食者都能學會如何調慢節奏讓自己有時間休息,那我們也能辦得到。連鯊魚這種真的無法停下來的動物都能找到方式替自己充電,畢竟停機、留白的時間對於鯊魚的生長是很重要的,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

若我們很忙,自然安靜的時刻就很少──吵雜的噪音融入背景,我們甚至根本注意不到周遭的噪音。然後呢,當我們終於獲得片刻安寧,反倒會覺得靜不下心,因為我們已經很習慣周圍嗡嗡的背景音了。但其實你要的就是這片刻的寧靜──等等,不對──是你「需要」這片刻的寧靜,這樣一來才能潛心思考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捍衛你的界線

界線是空出時間的關鍵。我們必須為自己留出時間,因為除非我們刻意為之,時間是不會自己神奇地空下來的。

凱莉是我好好生活法則課程的學生,是努力扮演許多角色的厲害單親媽媽。除了單獨養家以外還得負責工作與家裡的大小事,非常不簡單,但也因此就很容易忘記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凱莉分享說:「當我感到自己做得不夠時,就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而放棄原定用來照顧自己的時間。」

我認為不光只有凱莉一個人會這樣想,所以我提出問題質疑她:「你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夠格呢?」我很好奇,因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做得足夠了」這個感受就像是倒水入破桶一般──永遠無法滿足。

凱莉決定記錄自己的時間,而她發現問題並非是自己做得不夠;而是擔心自己是否看起來像是做得足夠了。她發現自己「太在乎是否⋯⋯別人認為她在辦公室待了夠長的時間」,夠不夠格並非是根據自我的期待,反倒是基於自己對他人的想像,認為其他人不覺得她有資格享受自己的時間。

我知道你現在跟我一樣點頭如搗蒜,明白這又是另一個自我洗腦的範本故事。但認知到這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故事也是有很棒的好處,那就是我們有能力改寫故事的結局。幾個星期後,凱莉分享了她的成果:

呦呼!今天我吃完晚餐後讓孩子出門玩了十五分鐘,並藉機讀了一本書!純粹為了消遣娛樂而讀!因為我今天主持了一場超棒的會議,也有把女兒們照顧好,我認為這樣已經「足夠了」,我值得自我犒賞。

我想最後那一句話是我最喜歡的:我值得自我犒賞,她確實值得,而你也一樣。但通常我們內心會批評自己還不夠格,這個聲音對我們大聲咆嘯,告訴我們應該要保持忙碌,並提醒我們要完成一定的任務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就是這個聲音告訴我們任何為自己所做的事都叫做自私,但其實留時間給自己是照顧自己的一種,而照顧自己並不能算是自私。

※ 本文摘自《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原篇名為〈說「好」的和諧〉,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