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靠文字創作過活,有些事你不能只是想像
朱宥勳《作家生存攻略》介紹作家如何存活,書裡開宗明義只談庸俗的事。不講文學的深度和技術,而是講投稿、參賽、出版和演講,因為就是這些事情,讓有深度和技術的文學人能在當前世界活下來,繼續創作好作品。這個切點有意義,照朱宥勳的看法,它能把文學人從浪漫拉回現實,在我看來,它也讓這本書除了適用於文學人,能進一步適用於其他靠文字創作過活的人,真正廣義上的「作家」。
台灣能有「大眾哲學圈」嗎?
文學對我來說很遙遠,我幾乎沒有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每當朋友講到重要的作家作品,我的反應都會提醒他們文史哲不分家這句話是假的。會認識朱宥勳,除了因為在時事評論上是立場接近的同行,也因為都做專業知識的普及工作。幾年前我受邀到耕莘分享一些哲學技術,聽朱宥勳介紹耕莘的寫作營隊和各種文學獎,逐漸意識到哲學和文學在台灣的處境差異。
在所有文字創作活動裡,文學在台灣的「生態」應該是最健全的。在台灣,對文學感興趣的人從國高中就有各種發表和培育機會,做為讀者和評論者可以參加讀書會,做為創作者可以參加寫作營隊和文學獎,投稿副刊和文學雜誌。後述這些媒體也反過來提供了充沛的文學評論能量,讓文學討論面向大眾,不僅僅是學院玩意。這些機制和資源讓文學在台灣民間有相對蓬勃的討論氛圍和興盛的競爭。
如同世界多數地方,台灣文學創作和鑑賞的重鎮在民間而不在學界,取得文學碩士的人,在創作方面不見得特別厲害。而哲學則相反,我們有專業的哲學圈,由教授、研究員和研究生組成,他們的學術作品逐漸在國際嶄露頭角,但相對的,台灣的「民間哲學圈」相對於文學圈則相當貧弱。
我可以想像有人會認為,哲學創作跟文學創作畢竟還是不同,典型的哲學創作是論文和學術書,需要通過同儕審查,本來就是學術圈的產品,創作者必須受過專業訓練,並且通常必須全職投入,成為專業哲學家、哲學學術機器的齒輪。以臺灣來說,若你不是中研院研究員、大學教授或研究生,不太可能從事嚴格意義的「哲學創作」。
以上述說法,是否從事哲學創作,對人來說是全有全無的選擇。而文學創作則不是這樣,當然存在有全職的文學創作者,但也有很多優秀的詩人、散文家和小說家自己擁有跟創作沒有直接關係的其他工作,像是工程師、財經記者、監工。簡單說,文學的核心創作者、讀者和討論者都由大眾組成,而哲學做為體制化的學術工作,創作者不會是大眾,讀者和討論者也不太可能是大眾(這也是為什麼「哲學普及」能成為一種工作)。
上述我都同意,不過我也想像,包括專業哲學家在內,有很多人對哲學發展的期待不止於此。例如,每年媒體報導法國高中哲學會考,各種題目都會受到傳頌,許多人確實期待台灣的下一代能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和討論事情。近幾年,各種哲學討論會、讀書會也開始各處座落。即便你認為一般人無法創作學術哲學作品,我們還是可以思考:一般大眾化的哲學作品是什麼?如果有圍繞這種大眾哲學創作的生態出現,這種生態可能長什麼樣子?會包含哪些活動、資源和機制?
目前台灣已經有面向大眾的哲學網路平台、哲學講座、社團和哲學營隊,也開始有能讓哲學思維發揮的文學獎,雖然還沒有實體的哲學雜誌和副刊,也沒有哲學寫作營隊,但我可以隱約想像,若哲學創作有大眾生態,或許一定程度會像現在的文學生態那樣。《作家生存攻略》對我來說別具意義,一個原因就是我可以從朱宥勳對文學圈各種活動的描述,看見台灣「大眾哲學圈」可能的樣子。
所有文字創作者的生存攻略
《作家生存攻略》對我來說的另一意義,在於它不只適用於文學創作者,也適用於任何在學術圈外以文字創作過活的人。如果你像我一樣寫知識性文章和評論文章,雖然我們沒有副刊可以投,也還沒有特別具有份量的文學獎能參加,但我們僅有的剩餘的維生管道,其實也都涵蓋在書裡。畢竟,在大眾化的文字創作活動裡,文學是最成熟的,即便在社會變遷快速的現在,你也不太可能期待自己超越文學圈的發展眼界,去發明獨到的維生方式。
《作家生存攻略》不管是對一般人來說,還是對已經靠寫作維生的人來說,都是一本除魅之書。如果你出了一兩本書,可能因此知道一般人對作家這一行的某些常見理解其實錯得離譜,例如:
- 要得到出版社賞識非常困難。
- 作家的主要收入是版稅。
- 辦新書發表會的主要目的是賣書。
然而,就算你是有出版資歷的作家,可能依然還沒注意到一些進階眉角,例如出書的各種附加價值、口語表達對作家來說的重要性、議價的方式、除了紀律之外應該養成的其他好習慣。這些眉角重要,因為我相信任何靠文字創作過活的人都有辦法概算,如果自己提早多少年知道這些東西,可以減少多少工作時間,增加多少收入。
或許是因為文學人不談俗事的風氣,這些事情在過去大多不明朗,很少人公開討論,更不用說把自己的觀察見解整理出版。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從事寫作的朋友這兩天紛紛表示朱宥勳這本書實在積功德。它讓創作者更清楚自己的處境細節和應對方案,也讓讀者更了解是什麼樣的系統養出那些能創造自己喜歡的作品的人,以及如果要讓這個系統更健康,可以做哪些事。
※感謝Tina Krab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