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沒有幫兒子戒掉電玩,我只是讓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文/郭葉珍
有一天,兒子突然跟我說:「妳知道我國中的時候,晚自習都在做什麼嗎?」
我說:「晚自習啊,不是嗎?」
兒子說:「其實那時我每週有兩天,固定跑去網咖玩線上遊戲。」
我兒子是電玩老手。他玩電玩就和我小時候交男朋友一樣,起因於覺得學校教的東西無聊、沒意義,反而是打電玩的時候讓他有成就感。藉由電玩遊戲,他可以輕易進入心流狀態[3],因此會一直想要玩。
產生心流狀態意味著正在做有挑戰的事。這時腦部工作區被大量使用,不會有多餘的空間去監控時間或其他的人事物,在那個當下,原本因為人事物所感受到的煩惱隨之消失,是一種會讓人嚮往與持續追求的心理狀態。
兒子念高中的時候,我在新竹教書,當時只要我住新竹的隔天,一定會接到老師打來說兒子逃學的電話。問他為何不去上學,兒子給我的理由是,學校教的東西實在是太無聊了,那種無意義令人痛苦,所以他才會選擇躲到被窩睡覺、躲到電玩遊戲裡。我繼續問他,明明知道逃學會被媽媽罵,為什麼還是逃學?他說:「上學是痛苦,被媽媽罵也是痛苦,既然都會痛苦,還不如選個還能得到一時快樂的事情去做。」
既然上學這麼痛苦,為什麼不離開學校體系呢?其實兒子在讀國二、高二與大二時,都曾考慮過要離開學校,最後終於在大二那年鼓起勇氣退學,決心不再回學校,提早進入職場。為什麼會選擇退學不給自己留個後路?他說,那麼多年在學校的生活,他深知自己不適合這個系統,斬斷後路會讓他更有力量往自己選擇的路走。
當時我曾和他一起討論要選擇什麼職業,他告訴我,唯一會讓他感到快樂的事情是音樂,所以決心要去做音樂工作。對我而言,這句話就像在說「我以後要當總統」一樣完全沒有現實感。我曾經參加各種民歌比賽,在台北市大小西餐廳駐唱過,我會不知道走音樂這條路有多難嗎?然而,從孩子小時候我就告訴他們,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在不傷害他人的原則下,做什麼都可以,因此對他的夢想我也就秉持著不置喙、不唱衰,放手讓他用自己的方式築夢。即使築夢不成,我相信他所學的技能與態度也能移轉到未來的職業生涯。
找到新的成就感
為了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形態的曲子,兒子先是在一家日本麵店當揉麵團師傅。他認為這份工作單調且重複,可以在沒人打擾的情況下聆聽各種音樂。後來,他又想讓自己熟識更多的獨立樂團,選擇去華山阿帕音樂工作室當櫃檯人員。
我一直不知道兒子在音樂上的表現如何,直到聽到他為我父親的告別式所創作的音樂,才驚覺從沒學過音樂的他,竟然能做出如此氣勢磅礡的樂曲。詳細詢問他是怎麼學會的,他告訴我都是靠下載免費音樂軟體自學來的。為了自學,兒子甚至會上網看英語、日語的 YouTube 影片和部落格,把軟體所教的內容學得淋漓盡致。
看到他做出了成績,證明了他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開始資助他器材,希望他的音樂之路能走得越來越好。後來,兒子有了足夠的能力,開始承接起諸如台北時裝週、日本時裝週走秀等音樂活動。
兒子喜歡音樂這件事,跟之前講的沉溺於電玩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關係就在於,當兒子開始做他真正喜歡的事情後,隨之有了作品產出與成就感。做音樂所獲得的滿足度和過去玩電玩所得到的滿足度相較之後,做音樂似乎更能讓他進入心流的狀態,而且能夠和實體的人、環境產生連結,所以兒子花在玩電玩上的時間就漸漸減少了。
經常會有年輕媽媽問我,怎麼幫幼兒戒掉奶嘴,我都會說:「重點不是戒奶嘴,而是去檢視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如此依戀奶嘴?是太無聊?還是太焦慮?如果是因為焦慮,那他又是在焦慮什麼?」同理,孩子如果過度沉溺於電玩,要怎麼幫他戒掉?重點也不是戒電玩,而是要去檢視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戀上電玩。
我沒有幫助兒子戒掉電玩,我只是讓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當他忙著做想做的事、忙著養活自己,自然而然就不再需要電玩來填補空虛了。
對沒有玩過電玩的人來說,電玩只是浪費時間又沒有用的東西,但兒子卻告訴我,他反而是因為玩了電玩才對歷史產生興趣。有一年,兒子帶我去京都旅行,過程中看見他對日本歷史如數家珍,讓我大吃一驚;再談起政治,他也是頭頭是道。原來從電玩交鋒的運籌帷幄中,兒子有了看世界的獨到眼光。
註釋
[3] mind flow,指一個人完全投入某活動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
※ 本文摘自《我們,相伴不相絆:國民媽媽郭葉珍無為而治的後青春教養》,原篇名為〈還給孩子生命的自主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