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到亞斯孩子的回答,我才發覺是我不會問問題
文/卓惠珠(花媽)
兒子大一的時候,我問他:「開學後,中午在哪裡吃午餐?」
兒子不回答。
我又重新問:「是自己在教室吃,還是去資源班吃?」
兒子不回答。
我又再改變問法:「有多遠?」
兒子還是不回答。
我「以為兒子不肯回答」,所以我對兒子說:「我放棄問話了。」
(寂靜一分鐘。)
沒想到,卻突然聽到兒子很認真,一字一句地說:「禮拜一有三百公尺……大概是兩百公尺,加一百公尺。」(兒子停頓、思考了五秒。)
「不對,沒兩百公尺那麼遠。」
兒子又閉著眼睛(寂靜十秒),說:「一百六十或一百七十。」
然後又補充了一句:「我說的是實際距離,不是最短距離。」
我跟兒子說,一般人不會要求這麼精確,你只要回答「在XX大樓吃飯就可以了。」
兒子說:「你說有多遠。」
讓亞斯孩子知曉「社會化」的答案應該是什麼
原來問題是出在我不會問問題。
事後我想到,兒子心裡疑惑的是星期一、三都不一樣,不是食物不一樣(他幾乎都吃一模一樣的東西),而是上課的地點(不一樣)與買東西的地點(應該在同一家店)距離不一樣。這也是兒子會卡住,沒辦法回答的原因。
後來資源教室老師發信告訴我:
對我們而言,聽見的是「用餐的地方」,可是他認知到的是「吃午餐」這整個過程。也就是從教室出來後,再到學生餐廳買東西,買完再回到資源教室用餐,所以其實他應該在思考該怎麼回應「地方」這件事。
剛好聽見你給了個問題「多遠」,所以他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回應。我認為你後來的方式滿好的,可以告知他「社會化」的答案應該是什麼,讓他有常模可以學習。也謝謝媽媽提供這件事,給我未來加強他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方向。
我真的很幸運,再度得到資源班老師的支援和方向。謝謝老師。
後記
兒子的進步以「半年」為單位,大約每半年會有一個進展。原先只有是非對錯的黑白世界,進展到可以有灰色地帶的容錯縫隙出現。
我先生呢?我與他長期溝通,也是會有進展,但因為固著了五六十年,相對的,要溝通的時間就需要更長。但還是有效,不過至少要以「年」為單位,才稍稍有改變。
※ 本文摘自《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原篇名為〈原來是我不會問問題〉,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