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的今天:旅美博士陳文成「離奇墜樓身亡」
文/林世煜.謝穎青
一九八一年七月三日凌晨七點多,三十一歲、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陳文成教授,被發現陳屍在臺大研究生圖書館與綜合教室大樓之間的草坪上。前一天上午八點三十分,他被警總人員從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二三一巷三七號四樓(現今門牌地址改編為辛亥路一段)寄居的寓所帶走,前往警備總部保安處接受詢問。畢業自密西根大學統計系的陳文成教授,在美國期間曾參與臺灣留學生的「同鄉會」活動。美麗島事件之後,並出面募款、寄回臺灣。警備總部約詢的第二天他便陳屍在臺大校園。
轉向的命案報導
陳文成命案發生後隔天,七月四日的《聯合報》報導檢警以其專業來偵辦命案,說明命案的疑點:
昨天早晨六時許,在臺大校園內晨跑的一位老太太發現陳文成屍體,她立刻打電話通知校警。臺北市羅斯福路派出所警員邱錦中據報趕到現場,發現陳文成躺在研究生圖書館後面小水溝旁草地的一堆碎玻璃上,屍身巳僵硬。邱錦中立刻報告分局,派員封鎖現場。
臺北地檢處檢察官陳春男與法醫高坤玉,昨天上午到場相驗。初步的相驗結果是,陳文成背部有一處擦傷,此外無其他明顯外傷。但是用手觸摸之後,發現死者右後背的肋骨巳經折斷,似乎遭到重擊。另外,死者上身穿香港衫,下著西褲,但是皮帶扣在胸前的香港衫外面,警方覺得奇怪。死者身高一百六十八公分,中等身材,雙腳都沒穿襪子,左腳套著一隻皮鞋,右腳的鞋則脫落在現場.檢察官已指示警方與死者家屬聯繫。
死者躺在臺大綜合教室大樓臨時搭建的竹籬笆外。綜合教室大樓現正用做今年度大學入學考試三民主義、國文及英文三科的閱卷處。
古亭分局昨天說,陳文成是跳樓自殺。但是臺大的校警表示,研究生圖書館大樓巳經上鎖,外人不可能爬到樓頂,最多只能由樓側的太平梯往下跳。陳文成陳屍在太平梯右側約兩公尺處、如由太平梯跳下來,應該不會摔得那麼遠。
七月五日,《中國時報》接續指出警方專案小組的發現:
臺大校園陳文成博士命案,昨天案情升高,警方專案小組根據掌握的資料,已朝他殺方向偵查。初步研判本案與一般凶殺案件不同,現全案正由檢察官指揮偵辦。
據警方專案小組調查:陳文成博士的外傷,並非墜樓的傷勢。他的右肩附近被重擊,背部有數條淤血的痕跡,肋骨折斷;皮帶扣在褲外的腹部上,似乎曾遭攻擊。
警方專案小組昨天上午再度前往封鎖後的現場勘驗,懷疑陳文成博士陳屍之處並非僅有的一個現場。專案小組原先一度推斷陳文成博士是從研究所圖書館四樓太平梯樓上墜樓致死,但是,昨天上午在一次模擬試驗後,發現物體墜地的方向有所差異。試驗證明陳文成博士不可能自行跳樓,他的落地方向,除非被強大的力量拋出外,無法形成陳屍的姿態。
現場最為顯著的是:陳文成博士的下半身在草地上,上半身則在混凝土地上;無論是草地或混凝土地均未有物體墜地的重擊跡象,與陳文成博士的外傷不符。他身上穿的一件襯衫,內側布滿血跡,亦非墜地所造成的。
《臺灣時報》、《民族晚報》及《大華晚報》也披露相同的事實。儘管最初的新聞報導透露了些許真相,七月六日的《聯合報》卻刊出警備總司令汪敬煦在七月五日下午召集各單位治安首長,包括警總保安處長郭學周、保安處各內外勤組長、刑事警察局長林永鴻、臺北市刑警大隊長季貴成及古亭分局長陳兆鵬等人,舉行歷時一個半小時的緊急會報。七月六日晚上十一點,警總發言人徐梅鄰少將舉行記者會,宣布陳文成博士係自高樓墜地致死,跳樓的原因可能是「畏罪自殺」。絕大多數的報紙媒體,自七月七日起都依徐梅鄰口徑定調。隨後臺北地檢署檢察官陳春男與專案小組在七月十九日公開「偵查報告」,獲致三項研判:一、臺大研究圖書館陳屍處為第一現場;二、死者是從五樓太平梯平臺墜下,碰擦二樓太平梯平臺外沿墜地死亡;三、尚無發現有他殺之佐證,意外死亡或自殺均有可能。
民間自組調查小組
鑑於官方的推托敷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早在二○○六年自組民間調查小組,分頭查閱已公開的檔案和媒體報導,並重訪命案現場,拜會相關人士,做成調查報告,發表於當年七月二日在臺灣大學法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的「轉型期正義研討會暨陳文成博士逝世二十五週年祭」。調查報告從陳案發生的時間推測,直指可能是情治單位唯恐海外反政府勢力集結壯大,藉陳文成來殺雞儆猴,當然這樣的推測必須輔以公權力徹查才能證實,可惜官方多年來消極回應家屬的期待。[1]
各方政治語言不斷強化對陳文成博士遇害原因的揣測:「用膝蓋想就知道是誰做的」,「是他們自己同黨、同夥人所為」,「是治安事件」等。以致社會普遍相信,真相不可能大白,毋須再花精神調查。政治界不曾採取有助釐清案情的行動。檢警受理陳文成家屬提出的刑事告訴迄今,仍是以一貫的「偵查不公開」陳詞對應外界的質疑。
二○○九年,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連同陳文成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在高檢署專案小組公布調查報告後,於同年八月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由立法委員管碧玲邀集專案小組與民間對話,會中這個號稱歷來最高層級的專案小組報告,被民間團體與資深刑案律師抨擊為敷衍了事,完全不見官方追究歷史真相與正義的決心。
紀念陳文成
而在追求真相之外,這起重大政治案件的歷史意義,也並未為社會遺忘。二○一二年,陳文成案發生三十年後,陳文成的師友、人本基金會、陳文成基金會等發起連署,要求在臺大校園陳文成陳屍處立碑,以昭來茲。臺大學生會與研究生協會也正式提案,但在校務會議上引發激烈討論,甚至有圖資系教授以「女學生怕鬼」為藉口反對,此案後來以邀請專家學者研議,將本案納入校史的方式作結。二○一四年,臺大校務會議原則性通過提案,將該地點命名為「陳文成紀念廣場」,師生與民間長年的努力有了階段性成果。而自二○一二年開始,學生會與研協每年均在七月二日在該地舉辦紀念晚會,並象徵性地樹立自製的紀念碑,在溽暑中每年均吸引上百名校內外民眾參加,成為臺大校園內銘記這段傷痕歷史的重要集會。二○一五年三月,臺大校務會議終於正式通過將此地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校園指標、地圖等都將加入標示,成為校園公共記憶的一部分。
陳文成命案發生至今,長達三分之一世紀,不只是臺灣刑案史上一項黑暗紀錄,更是威權統治下的一大謎團。如今,社會普遍相信真相不可能大白。但是如果民主政府相信歷史真相是重要的民族記憶,也相信追求正義是擘造民主文化的重要工程,則我們不應放任讓這個案件成為歷史懸案。特別是對陳文成教授的家人,臺灣社會有責任讓他們獲知真相。
[1]調查報告與附件網址:http://goo.gl/J4BDmk
※ 本文摘自《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原篇名為〈陳文成命案:轉型不正義的懸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