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曾經,寫程式完全是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工作

文/朱莉安娜.弗里澤;譯/趙崇任

不同性別的科系與職業選擇幾乎根深柢固,例如男性操作設備,而女性照顧人們。然而,一項職業的社會地位若產生變動,便會使整體結構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坐在辦公室的工作在六○年代無法帶來社會地位,使寫程式在當時被視為是典型的女性工作(現在卻為男性所把持),因此從業人員多為女性。

在當時看來,寫程式完全是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工作:「寫程式跟準備晚餐一樣,」女性電腦工程師葛麗絲.霍普(Grace Hopper)在一九六七年的女性雜誌《柯夢波丹》中如此說道:「兩者都必須事先構想,並設定期程。重要的是耐心與細心,因此女性可說是天生擅長寫程式。」從今天的角度看來,霍普的說法在當時並不算性別歧視,只是證明了人們會下意識地依自己的性別選擇「適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

隨著電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投身資訊產業,而相關工作的社會地位與待遇也有了提升。早年寫程式的女性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二○一七年還有Google的研發工程師撰寫了數頁的宣言,批評公司鼓勵女性投身科技業的政策:他認為,女性因「生理因素」較不擅長科技類工作。

寫程式的歷史不僅顯示了一項工作逐漸被男性把持的過程,還有社會中男性與女性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一個產業一旦被男性把持,薪資待遇便會有所提升。還有一個例子能夠證明性別與薪資待遇的關聯:設計師,與寫程式相反,這個工作的女性從業人員比例逐漸增加,而薪資待遇也逐漸下滑,甚至較過去少了百分之三十四。典型的例子還有生物學家:隨著女性從業人員比例的提升,薪資較過去少了百分之十八。

同工同酬?

女性一個小時的工作與男性一個小時的工作等值嗎?答案若是肯定的,接下來要談的,便是性別之間的薪資差異問題。我們可以說,女性在二○一九年,直到三月十八日以前都是在做白工。因為以年為單位計算,若男性從一月一日起便有薪工作,考量到薪資差異的問題,女性要在數個月之後才能獲得第一份薪水。「同酬日」這個象徵性的紀念日提醒了人們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薪資差異:德國女性的平均稅前時薪為十六點五九歐元,而男性為二十一歐元,這百分之二十一的差距代表了女性七十七天的無薪工作。在歐盟,德國是性別薪資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愛沙尼亞與捷克。

造成女性薪資較低的原因是什麼?在部分案例中,女性遭受的歧視明顯是原因之一,例如在鞋業製造商勃肯的子公司裡,女性員工的表訂薪資普遍遠低於男性。直到二○一三年,女性勞工的時薪仍較男性少了約一歐元。當然,造成此性別薪資差距的原因不僅如此。

克拉拉.蔡特金(一八五七~一九三三) 每年三月八日國際婦女節的歷史要回溯到發起者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這名社會主義者與激進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認為,唯有將勞工從資本主義的剝削中解放,才能真正地實現平等。蔡特金起初活躍於社會民主黨,隨後於一九一九年加入了德國共產黨。身為國會名譽主席的她在一九三二年向大眾警告了納粹的威脅,並主張「統一勞工陣線,以擊退法西斯主義」。蔡特金隨後於流亡俄國時過世,二戰結束後的兩德分裂時期,她在西德幾乎完全被遺忘,卻在東德備受尊敬,其肖像甚至被印上了十馬克紙鈔。

統整計算各個行業不同階級的平均時薪後,可以發現,女性所從事的行業薪資福利多半較差。女性的身影在領導階層較少見,而在兼職工作與零工更常見,這些都是造成女性平均時薪較低的原因──更不用說,部分公司高層甚至決定,以較低的薪資聘用女性,而所有因素透過數據都一覽無遺。除此之外,尚未完成的還有性別薪資差距的彌補,亦即在相同產業中,於相同階級負責相同工作的男性與女性薪資平等,其中的差距現為百分之六。

許多人會將此差距歸因於女性本身,並認為,她們應該要會自己去談薪水,而男性的薪水就是這樣爭取來的。問題當然不是這麼單純: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比起男性,女性較常在爭取薪資時被拒絕,其同時指出,經理人較不願意雇用於面試時要求提高薪資的女性。他們認為,這類女性較難相處,且要求過多。

即使大部分女性薪資較低的原因與歧視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事實上就是存在了百分之二十一的性別薪資差距待彌補。這不僅使女性每個月有較少的可支配所得,更常會導致往後的老年貧窮問題,因為薪資多寡與退休金有直接的關聯──更不用說兼職工作了:據統計,德國女性在二○一五年的退休金較男性少了百分之五十三。

除此之外,從性別薪資差距的問題又衍生出了新的討論:與人互動的工作待遇較操作機器的工作待遇差,這合理嗎?看護的稅前平均時薪為十五點六四歐元,而工廠的生產經理為二十三點三三歐元,這樣對嗎?為什麼女性較常做兼職工作?又為什麼女性較少晉升管理職?

※ 本文摘自《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原篇名為〈寫程式是女性的工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