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說到法國,態度冷漠、滿地黃金的老哏與現實差多少?

文/多米妮可.巴侯、呂克.米亞;譯/林幼嵐

班機降落在戴高樂機場,你的夢想終於實現:你現在人在法國!輪到你來巴黎了!巴黎鐵塔、羅浮宮、香榭大道和紅磨坊!你彷彿置身天堂!

但很不幸,巴黎聯外快鐵 RER 在罷工,只好叫計程車。在你等了一小時,被十個人插隊之後,終於有個司機垂顧,注意到你,把你的行李丟進後車廂,然後出發!他不停咒罵其他駕駛,卻邊對你說巴黎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除了法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值得旅行的舟車勞頓。抵達目的地後,司機把行李堆在人行道上就走了,連一句謝謝或再見都沒說。到了旅館,冷漠有禮的接待人員告訴你,已經為你準備好舒適的客房了。雖說是舒適的房間,但你看到的卻是藏身在七樓的神祕陋室,簡直跟冰箱一樣熱情。這種價格的旅館居然沒有電梯,你看看!幸好,屋頂看出去的景色絕佳──打開窗戶,歡迎你的卻是鑽孔機震耳欲聾的噪音。

經過長途跋涉之後,你覺得有點餓,到櫃檯請接待人員推薦好吃的餐廳。他在講電話,連中斷一下談話的意思都沒有,隨便擺了一下手,嘟嚷著告訴你一個地址。沒關係,那你就去冒險,只要避開滿地狗屎和與你驚險擦身而過的機車外送員,就沒問題了。你落腳在一家小店,態度很差的店員把菜單丟在桌上,等你數著滿布在餐巾紙上的油漬髒污一小時後,才上了一盤有點冷掉的菜,帳單上的價格令人瞠目結舌。但不管怎樣,登上巴黎鐵塔的頂端是你的夢想之一,你還是會實現的!可惜那裡的工作人員也在罷工,而且不用說,在你停留巴黎的這段期間,都會一直持續。你待了一個星期後離開,帶走的是各式各樣難堪至極的回憶。

嗯,在前面幾段,我們已經看完一輪所有關於法國和法國人的老哏了。雖然我們聽到這些事,會說:「本來就是這樣啊!」

但現在來看看真實情況如何──當然,現實生活中的法國明明就友善多了,跟我們剛剛說的天差地遠。可以想像,要是每年還有 8000 萬人來到這裡,絕對不是為了要重複剛剛那個可憐遊客的悲慘經歷。就是因為法國是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國家,才會有這麼多人從世界各地前來探索;而且,人們到了法國,最先體會到的幾件事之一就是歡迎的招呼,跟我們常常拿出來開玩笑的相反。

無論我們做什麼或去到哪裡,總會有人笑臉迎人地致意,說聲「你好!Bonjour」……前提當然是你自己也笑顏以對!因為法國人有一種習性,就是我們不想潑別人冷水。這樣的性格算低劣嗎?其實一切都是觀點的問題,法國人認為自己非常有分寸。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和他們唱反調,他們最喜歡討論,有美酒當前的話就更好了。

餐酒館,生活的體現

你注意到了嗎?只要好萊塢電影想重現巴黎的場景,餐酒館的露天咖啡座就會出現在銀幕上……再加上一點手風琴伴奏,讓巴黎的特徵明顯一點。

可能該是時候讓我們的美國朋友知道一下,彌賽特舞會[5]在Youtube上已經沒人要看了。反而是餐酒館,不管在巴黎或是法國任何城鎮,都仍是一個必然會遇上的地點。就是在這裡,人們才會有最貼近法式生活藝術的感覺。為什麼?

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是生活的場所。人們去那裡不只是為了喝飲料;不管是跟朋友聊天、讀本好書、沉思流逝的時光,甚至是獨自或和同事一起工作,它都是完美的地點。某方面來說,這是一個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地方。我們也許將在那裡遇上一生的摯愛,和陌生人聊聊自己的計畫;或是花點時間,愉快地聽搖滾樂團表演。甚至還有人說知名作家西默農[6],就是在露天咖啡座一口氣寫完梅格雷探長的!這位知名探長在把手肘靠在吧台上的時候,解決了無數難題。說到梅格雷,就是會立刻聯想到菸霧彌漫的餐酒館、被雨浸濕的風衣,以及遺落在桌上的啤酒杯。沒錯,在很多法國人和外國遊客的想像中,在這類場所推理解謎顯然是很受歡迎的活動!

你知道嗎? 餐酒館(bistrot)這個字的來源是俄語的「bistro」,意思是「快點」。它的使用源自1814年,俄國軍隊占領巴黎時;士兵執勤時因為不能喝酒,怕在酒吧遇見長官,所以會大呼小叫「快點,快點!」來催促上酒。

酒吧(le troquet,是比較通俗的用語)是非常適合相遇與分享的地方。法國的多元性充滿魅力也饒富趣味,想要接觸她的多元,再也沒有其他地方比酒吧更加完美了。在吧台喝一小杯黑咖啡,來點美味的白酒,然後開始聊天,你會遇到中午休息的上班族、作家(與未來的作家)、大學生,或是悠哉過生活的人。這是向人群及迷人的邂逅敞開心胸的時刻……但當然不能喝得太超過。你可以說真心話,與人交流想法、回憶、辯論,或是虛構另一個世界……談話內容偶爾很深奧,可有時候也會很無聊、有趣、懷舊或激動……完全是不可預期的。

在巴黎或外省的餐酒館,有多少命運就此改寫?這裡是最能擺脫精英主義、最人性化的地方。想想聖日耳曼德佩區的酒館中的咆勃爵士樂團、激昂的舞者、存在主義;維昂[7]和沙特就著酒杯閒聊……要是沒有這樣的餐酒館,還有哪個地方能匯聚這麼多天才和命運的交會?

鄉鎮中的咖啡店有個典型的現象,就是老闆和熟客之間建立的熟悉感,大家最後都會變成一家人。在那裡,有人傾聽,有人獲得慰藉。吧台後面常貼著熟客旅遊時寄來的紀念明信片,就像和老家保持聯繫一樣,這裡已經成為他們的支柱。早在有Facebook之前,這個認識新朋友的地方幾乎就是最早的社群網絡了。在法國,友誼往往從桌角萌生,不管桌巾是不是格紋圖樣。

啊,餐酒館那種歷盡滄桑的魔力啊!這就是它們為何得以屹立不搖。這不是什麼老調牙的說法:幾乎每一間咖啡館都有些許獨特之處,即使藏身在成千上萬家裡,也能讓它的氛圍清晰可辨──也許是 1960 年代的老招牌、聽見無數對話的美耐板餐桌、閃閃發亮的鉻金屬咖啡機,或是有型的獨腳小圓桌,即使桌面只夠放兩個盤子和一壺水,人們也絕不願用世上其他東西取而代之。這種經過時光浸潤的溫柔感覺,牽引著我們回到覺得備受庇護的過去,是一種在咖啡館、巴黎小茶館或小鎮飲料店,時常體驗得到的獨特感受。即使是最時髦的酒吧,也會帶有一絲個人風格或在地擺設、設計裝潢的細節,賦予它們絕無僅有的印記。

註釋
[5] 譯註:彌賽特舞會(le bal musette)源於19世紀初,巴黎的巴士底一帶,有些外來移民靠演奏音樂維生。義大利移民彈奏手風琴,來自法國奧維涅(Auvergne)地區的人民則擅長風笛,組成樂隊四處伴奏,廣受歡迎;彌賽特即為風笛之意。
[6] 譯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1903-1989),出生於比利時的法文作家,以梅格雷探長(Commissaire Maigret)為主角,在1931至72年間,創作一系列75本的偵探小說。西默農一生著作超過450本,是20世紀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7] 譯註:維昂(Boris Vian,1920-1959),法國作家、詩人、音樂家暨評論家,對法國爵士樂發展影響甚鉅。著有《泡沫人生》等。

※ 本文摘自《法式幸福學》,原篇名為〈眾人的品味〉,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