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保險可以拿來賺錢,這是一種誤解

Readmoo編輯團隊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 (more...)
- 【試讀活動】預約分享心得,《喔,威廉!》新書搶先看 - 2022-08-15
- 推理跑讀事件簿 Case 12:《滴水的推理書屋》劇本寫作與拍攝實務分享 - 2022-08-15
- 奇幻暢銷新星夏莉.荷柏格:從《星艦迷航記》同人開始創作之路 - 2022-08-15
文/施昇輝
保費是拿來「賠」的,不是拿來「賺」的。
儲蓄險是會嚴重排擠資金運用、投資績效「事倍功半」的理財工具。
我曾經接受一家私立中學的邀請,去對一群即將直升高中部的國三畢業生演講,非常具有挑戰性。我花了兩小時,只是想和他們說明「理財不一定是投資」,希望他們在還沒有機會進行投資理財之前,就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其實很多成年人也不一定懂這個道理,因為或許大家認為「理財」和「投資」是同一件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而「理財」是「管理你的財產」,可以使用的工具非常多,但其中有些不一定是拿來賺錢的。如果你混為一談,有時結果是「事倍功半」,有時是「弄巧成拙」,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
很多人因為害怕股票漲跌導致賺賠的風險,所以就只敢買保險,以為保險這項理財工具是可以拿來賺錢的。針對這種誤解,我最愛用旅行平安險來舉例。
大家出國旅遊時,應該都會花幾百元來買旅平險,以防飛機萬一失事往生時,家人能夠得到理賠。任何人都不可能想「賺」這些理賠金吧?這才是「保險」這項理財工具當初被設計出來的原始精神,也就是用一點點的錢,去對抗發生機率非常低的風險。
再者,很多人都有投保醫療意外險,但有人希望靠生病或發生意外,來把保費「賺」回來嗎?絕大多數人應該都希望自己健康平安,永遠都不要用到理賠吧?因此保費是拿來「賠」的,不是拿來「賺」的。
站在保險公司經營的角度,他們當然希望保費收得愈多愈好,所以就設計了很多與「投資」結合的保險,讓你以為可以賺錢,你就願意付高額的保費。
大家最愛買的儲蓄險,雖然真的有比銀行定存略高的報酬率,但必須持有至到期日,才能全部賺到保險公司答應給你的報酬;如果中途解約,反而會賠錢。這是一種會嚴重排擠資金運用、投資績效「事倍功半」的理財工具。
投資型保單則是另一種很夯的保險商品,但你必須自己去慎選其所提供的基金,如果選錯了,可不一定會賺錢,甚至還可能倒賠,這種事情還真的發生過喔!
此外,還本險也讓很多人深感興趣,尤其是搭配醫療險來賣,但保費非常貴。假設二十年後把保費都還給你,但同樣的金額屆時卻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關係,已經買不到同樣數量的東西了。
以投資賺錢的目的來買這兩種保險商品,結果很可能是弄巧成拙。
接下來,大家可以先想想看,以下這些理財工具:房地產、黃金、外匯、債券、期貨、股票,哪些不是拿來賺錢的?哪些才是呢?
※ 本文摘自《減法理財術,人生大加分》,原篇名為〈理財歸理財,投資歸投資〉,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