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前的台語片,「aka」早就用得很順口?
文/林奎章
Aka,「also know as」的縮寫,意指「又名、化名」。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英文片語,但在當今網路世界卻特別常用,變成年輕世代的慣用語。當介紹一個人出場時,除了正式名字之外,還要提提別名、綽號、封號、譯名,甚至酸言酸語的黑稱也可以,例如「高嘉瑜,aka 南港胖虎」、「蔡英文,aka 辣台妹」、「黃安,aka 過氣藝人」。
簡單來說,現在網路所流行的 aka,除了想讓別人更快知道被談論者是誰,也藉著別稱增加閱讀趣味、表達立場。
對照著六十多年前台語片在做廣告行銷的時候,也經常出現「又名」一詞,就大方地寫在片名附近。雖說 aka 很有趣,但以現在的電影行銷手法來說,一個清楚、單一的主打名稱是推片的基本原則,外國電影會再加上原文片名,其餘資訊則以副標題或 slogan 來呈現,好準確地打到目標觀眾。在同一個宣傳區域裡,電影出現兩個片名的案例並不多見。
推想起來,台語片這樣的宣傳邏輯,無非也就是想讓別人多知道一點,藉此吸引觀眾買票進場。這些 aka,有的是知名戲曲的別稱,如《陳世美》aka《包公斬駙馬》、《二度梅》aka《陳杏元思釵》。有的為系列電影的續集,如《金錢豹》aka《爬山虎續集》、《盲女司令》aka《艷諜三盲女續集》。有的片子在行銷時的片名和開拍時不同,廣告就會標上原名,如《血戰噍吧哖》aka《西來庵事件》、《海女紅短褲》aka《血染鯊魚灣》。據知,從開拍到行銷之間更改片名的現象,有些也可能與電影檢查制度脫不了關係。
有趣的是,還有一些片子會取個外國名字,像是標榜「有史以來第一部最突出打鬥劍術飛鏢神拳愛情文藝鉅片」的《流浪大鏢客》(1967),就有一個日本譯名《用心棒》,還沾著日本男神三船敏郎的光來行銷。台語片想透過翻拍外國當紅電影來吸引觀眾,在此略見端倪。
除了片名之外,導演和演員的名字也有一改再改的現象,1965 年之後益發頻繁。例如邵羅輝導演為了「羅」的發音近似「落」而改名為邵寶輝;徐守仁導演為了「仁」的人字旁站得不穩而改成徐守人;童星小燕雙十年華時,因為自己長大了,而中影也有位張小燕,所以也思索改名;諧星武拉運因為擔心「運」氣被「拉」走而改名武特論。星路較為平順者如本名吳東如的小林,進入國語片圈時先請算命先生改名為吳彬,一度想再改成吳天龍,最後在加盟邵氏之後定名韋弘。
改名反而難以辨識者,如本名張春美的歌仔戲小生小春美,原已改藝名為柳青,卻再請算命師指點改成柳又青,此名字台語不好發音,被台聯製片人賴國材改為柳菁,接著又在其他影片宣傳時被寫成柳又菁,同一人擁有太多名字確實霧裡看花。
其他大明星如金玫、小明明,在拍國語片時也曾被公司改名為「徐蘭香」、「敏霞」,忽略其在台語片所累積的名氣,她們都曾對此表示不滿。相較於現今流行歌手,當與公司契約終止時,因商標法之故而需要面臨改名的窘境(例如亂有想法的樂團「蘇打綠」變成「魚丁系」),台語片影人的改名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壓力,一方面源於算姓名求好運的台灣信仰,另一方面也顯示片商和明星面對前景不明的台語片市場,心中懷惴著不安,亟欲在國語片、電視圈以新藝名再出發。
※ 本文摘自《台語片的魔力》,原篇名為〈又名〉,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