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看不見的文明摧毀與推進力量——林巧玲談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加拿大裔美國歷史學家麥尼爾在他重要的著作《西方的興起》寫作期間,注意到一個現象,為什麼人數不多的西班牙冒險家能輕易打敗印加和阿茲特克帝國,征服了美洲?
此前另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克羅斯比在稍早的1972年,即以《哥倫布大交換》一書,探討了這個主題,而後賈德戴蒙又總其成以《槍炮病菌鋼鐵》,為讀者勾勒出深具臨場感的田野調查觀察報告,成為同樣歷久不衰的暢銷書。
既然麥克尼爾以「世界史」權威揚名於世,自然他在《瘟疫與人》一書中所探討的不是一時一地的重大事件與危害,而是從史前時代到現代,拉開整個人類史,推敲在還沒有文字紀錄以前,甚至工業革命之後、現代醫學技術普遍發達,為多數史學家忽略的疫病、流行病,是如何成為具決定性的參數,影響人類的歷史,包括政治、經濟、宗教、社會、風俗及文化的變遷興衰,戰爭勝敗,和科技的發明與進步。
他問,有些古老文明幾乎在一夕之間消失,難道只因為饑荒?有些戰爭死亡人數幾乎等於全滅,難道只因為武器及戰術落後?
反之,某些地區全族群陷入衰亡,亦無法僅以病菌這類「微寄生」產生的巨大破壞來說明,麥克尼爾在書中另提出一般人還得時時面對榨取他們勞動果實的「巨型寄生物」,也就是統治者、征服者和殖民者等。
具體來說,當老百姓面對了血吸蟲病、黃熱病、傷寒、鼠疫、天花、梅毒、麻疹、流感等微寄生攻擊時,甚且必須對付第二重地主、領主、君主的稅收壓迫。
微寄生和巨寄生交互作用,在人類文明史上造成無可比擬的推進與摧毀力量。
然而,為因應目前我們置身的疫病處境,巧玲將領讀重點放在與此刻切身的幾個點上。
其一是隔離政策。檢疫這項措施早在1346年就出現了,到了1465年在義大利拉古沙開始成為一種制度,凡是來自疫區的船隻都必須在隔離區停泊四十天,不准和岸上的人接觸。
其二是口罩。亞洲最早的簡易型口罩是在何時、何地,由誰發明的呢?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左岸文化主編林巧玲領讀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