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迫孩子分享玩具,可能只會失去禮讓的本意
文/微微老師(李祐萱)
這個下午小介玩得好開心,離開前還依依不捨地說下次還要再來。爸媽接著帶爺爺奶奶到海邊看海品嚐下午茶,小介也在海邊的沙灘上玩,不久後來了一位小女孩(大約3歲左右)想要和小介玩,爺爺看見這樣的狀況馬上拿了小介的沙灘玩具給小女孩,並邀請小女孩一起加入玩扮家家酒。不過爺爺的這個舉動卻讓原本開心的小介瞬間變了臉,「不行!那是我的挖土機,不行借妹妹。」小介順手又搶了回來。
「小介啊,你借妹妹玩一下嘛,要懂得分享啊!妹妹沒有帶玩具來,你是哥哥,可以分享給妹妹玩,不要這麼小氣嘛,好不好?我尊重你,所以才問你啊。」爺爺溫和地勸說著。
「沒關係,沒關係,那本來就是哥哥的玩具,不要強迫哥哥借玩具,妹妹沒有玩具也可以玩的,謝謝你們喔!」小女孩的爸媽很感謝。
「可是,我想要玩挖土機,我都沒有挖土機。」妹妹突然想起自己沒有挖土機而在意著。
「妹妹,不可以這樣喔!那不是我們的玩具,不可以吵喔!」妹妹的爸媽叮嚀著也牽著妹妹準備要離開。
「小介,你看妹妹都沒有挖土機的玩具,你分享一下沒關係的,你們還可以一起玩,等一下她就會還給你了。」奶奶繼續說服小介要分享。
小介沒有說話,於是奶奶就把挖土機拿給了妹妹,爺爺也同時誇讚小介好棒,是個懂得分享的哥哥。
不過,小介卻放下了手上的沙灘玩具跑向爸媽,抱著爸媽哭了起來。「怎麼啦?!沒關係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呢?哥哥要分享不要這麼小氣啊!」爸媽擦掉小介的眼淚安撫著。
故事中的爸媽一定覺得是……
玩具每天都可以玩,而且借給妹妹玩也不是不會還啊!怎麼那麼小家子氣呢?孩子要懂得分享才交得到朋友啊!而且分享是美德,從小學會分享才不會長大變得很愛斤斤計較,男孩子要大方一點,要有風度,這樣人家才會想要跟他玩。孩子不懂分享不就代表我們教育很失敗嗎?
其實孩子只是……
那是我的玩具!我不想給別人玩,因為我等一下就要玩挖土機了,妹妹可以先玩我其它的玩具。爸媽不是說拿別人東西前,要先經過別人同意嗎?為什麼沒有人問我可不可以借,爺爺奶奶就把挖土機直接拿給妹妹了。我沒有小氣,是妹妹自己沒帶玩具來海邊的。我只是不想現在把挖土機借妹妹而已。不要一直罵我。
強迫孩子分享,並不是真正的善解人意
「尊重」是親子溝通裡很重要的一個態度,但是「尊重」常讓大家感到有所疑惑。我們知道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適當的自由,但某些時候卻又不允許孩子能夠有選擇的機會,保持同理心去理解卻又常出現對立的失衡狀況。給予尊重的同時卻又繞了個彎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的情形一直存在著,所以孩子常常不知該怎麼做,因為每做就每錯。
爸媽對孩子總會有美麗的期待,誰不是呢?希望孩子善解人意、體貼有禮貌,不過也因為這樣的期待讓爸媽誤以為善解人意和體貼是靠訓練才能夠養成的能力,所以總是要求孩子要禮讓。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溝通與互動,現在網路發達的世代讓互動變少,溝通也更簡化,人際關係比以往單薄了很多,若是我們也把這樣極簡化的強迫式溝通帶給孩子,那麼孩子該如何學習有效溝通呢?並不是要教導孩子用強勢的態度來保護自己,而是要學會尊重與溝通的能力,增加適應社會團體環境的適應力。將「要懂得分享」丟給孩子就要孩子放棄屬於自己的權利,孩子在長大後如何正當的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分享,是你和我都能懂也進而能理解的感受,不過年幼的孩子對於「分享」二字卻是完全不知其意,只知道要無條件的「讓」才是有禮貌的表現。其實對孩子而言,分享一點也不開心,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玩具被拿走,那種被掠奪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孩子所連結認識的分享。很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分享,但大人們卻說好棒,常讓孩子的內心充滿矛盾與不安。
樂於分享的前提必須先學會保護自己和絕對的尊重
長輩和爸媽應該讓孩子充分理解「分享」是基於同理後而能有體諒的心意並進行思考分享的意義。這份理解與關懷能讓孩子主動思考對方的請求或需求,當孩子能夠開始主動思考這個問題時,就代表孩子對於分享的意義已能同理,接下來請以尊重的方式詢問
孩子的意見,當孩子表達出最真實的感受時,也請父母尊重孩子的決定,切勿一味地要求孩子分享。孩子通常被教育要懂得分享做個善解人意的孩子,所以常會有非自願性的假分享,而孩子的內心也必須認同分享是快樂的?但那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是父母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被扭曲的善解人意。
因為被這樣教育,所以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人不願意分享就會變成全民公敵,立刻會被冠上小氣自私的封號,承受那些不負責任的輿論壓力而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並讓出了自己的物品。
每個人都說分享是一種崇高的美德。仔細想想好像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我們疏忽了分享對孩子而言本就是抽象的難以理解。很多敏感細膩的孩子甚至為求在爸媽或師長心目中的表現而捨棄自己真實的想法,或是放棄自己的權利去做所謂的分享,因為想得到更多的認同與讚賞。分享原本是美意,怎麼變成了孩子說不出口的壓力呢?
強迫孩子分享等同要孩子順從陌生人的請求
當爸媽要求孩子懂得分享樂於分享時,是因為我們了解週遭的環境也知道來自於陌生孩子的請求很單純,所以下意識地會教導自己的孩子做出分享。但是孩子並不熟識環境也不知陌生孩子請求的用意,孩子仍在質疑、摸索著對方是誰、為什麼要拿走我的玩具時,爸媽卻馬上引導孩子「要分享」,這不是讓孩子「順從陌生人的請求」嗎?這完全讓孩子陷入混淆的認知裡,又失去信任與安全感,並不是我們該給孩子的教育方式。
爸媽要全力協助孩子面對並按照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出真正想分享的分享,別讓孩子心中的分享只剩下恐懼不安、排斥與不快樂,爸媽要學習引導不逼迫,理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也是親子之間相當重要的尊重。
分享的美意與快樂需要孩子真正體會,但很難讓孩子咀嚼文字、理解出深刻的意義,不過卻能從日常生活的體驗中學習感受「分享」的概念。讓孩子先學會尊重、同理才能真正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未經允許就擅自做出不合理的要求是強迫且無禮的行為。「請」、「謝謝」、「對不起」要常常和孩子一起說,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尊重並感同身受。用愛與尊重和孩子練習是親子互動和建立良善人際關係中不可缺少的養分。
※ 本文摘自《微慢式教養》,原篇名為〈孩子,你沒有錯。你當然可以不分享!〉,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