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們對食物的印象超越真實的「鳳梨謬誤」
文/梅蘭妮.穆爾、狄安娜.馮寇普;譯/林琬玉
我們認知中的鳳梨,就是真的鳳梨嗎?不不不,非也非也。要如何具體描述鳳梨,到底它是如何香甜多汁、纖維質有多豐富,或者質地怎麼滑嫩、舌尖碰觸到的感覺如何刺痛,對於這個水果的所有記憶,完全在於我們個人的獨特味覺體驗。尤其,第一次是與哪一種型態(加了味過的、包裝好的或是原味)的鳳梨相遇,更直接影響了我們對鳳梨滋味的期待。
若你的鳳梨初體驗是來自罐頭,並且是那種和火腿一起鋪在吐司上,再蓋片起司送進烤箱焗烤的鳳梨,那麼,你就是夏威夷吐司寶寶。這種料理方式的好處是,能掩蓋鳳梨的淡淡鐵罐味,但若有誰以為這種人工鳳梨味就是鳳梨,而且還很愛這一味,那麼,哪天他咬下第一口新鮮鳳梨時肯定會驚嚇不已,甚至會想這鳳梨是不是有問題。
說起來,我們愛吃什麼、拒吃什麼,每天餐桌上會出現或絕不會有什麼菜色,都是我們在特定飲食文化圈裡社會化的結果。在泰國小村莊土生土長的人,他們所喜歡的食物,與成長於瑞士山區、童年回憶滿腹乳酪火鍋與燕麥多穀片的人,喜歡吃的東西鐵定大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個飲食文化圈裡,因為教養、學習過程、經歷與天性(請參見第五章)等種種原因,每個人也都會發展出獨特的口味好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那個挑嘴的階段: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大時,會出現特別嚴重的「恐新症狀」(Neophobie),也就是人天生會對新事物心懷恐懼。一直到五歲左右,我們多半會持續處在這種疑懼的狀態中,當今許多做父母的都對此感到很抓狂,但這卻是在確保我們的生存本能。
「家庭」正是左右我們口味的力量,父母及兄弟姊妹的飲食喜好會成為我們的樣板,並逐漸形塑成我們自己的口味—心理學上稱之為「重複曝光效應」(Mere-Exposure-Effekt),「嚐過的滋味,會誘使我們一嚐再嚐。」德國營養心理學家福克.普德爾(Volker Pudel)指出。會這麼做,其實也牽涉到我們內心的安全需求,因為嚐過的食物我們知道它的味道,不用承擔潛在的負面後果。「人類選擇某樣食物,通常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吃過。」還有,若要再進一步補充說明的話,那就是,人類會發展出對某種口味的偏好,可不僅僅是「重複」可以解釋,其過程應該要更複雜,而一再的重複也有讓感官鈍化之虞。想想我們愛吃的食物總會在心中占有一種特別的地位,只因為我們不是每天都吃得到。這種特定的感官飽足作用來自於生物演化上的機制,為的是保護我們不至於因只攝取單方面的營養,而缺乏充足的養分與維生素。唯一的例外是:母乳。
不過,重複曝光效應的作用也有其限度,有時甚至完全不靈光。假如某樣食物帶給某人的經驗已經過於負面,這時就算要他不斷吃那樣東西,也改變不了他心中對此物的抗拒。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重複曝光效應還是值得一用。孩子今日無論如何(而且毫無理由)都拒吃的東西,在日後不斷端上桌,並給予足夠的刺激後,或許會有得到他青睞的一天。
至於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威爾斯心理學家大衛.本頓(David Benton)有如下建議:「進食的情緒很重要。吃飯時不要聊不愉快的話題。如果孩子不想吃,也不要處罰他。逼迫孩子吃下某種食物,只會讓他更不喜歡那個東西。害怕新食物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就予以懲罰。天底下的父母都要注意囉,千萬不要把富含能量的食物作為孩子的獎賞,要鼓勵你的孩子去傾聽自己的飽足感。如果他們想吃,當然可以把盤子清空,但要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多少,或是每次只給他們少一點的量,一次一次給,直到他們覺得飽了為止。」
結論:如果以上這些建議都無效,那麼就回想一下,自己從小到大已經花了多少功夫去接受各種不同口味,並且仍然持續學習中—看看那個對鳳梨的誤會吧。
所有事物都自有其發展時程,有些口味的體驗也是。
※ 本文摘自《吃的藝術》,原篇名為〈鳳梨謬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