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是少女的心計競爭,或母親的失速人生?

文/懸疑小說家 千晴

*本文章涉及《替身》劇情內容,請斟酌觀看

四個在表演學校學習音樂劇的十七歲少女,既是形影不離的好友,又是爭取演出機會的競爭者,表演、霸凌、睡衣派對……輪番在少女們的生活中上演,闖入小圈圈的轉校生催化一切祕密與衝突,讓她們的人生開始失速運轉——我主要是指四個媽媽的部分。

沒錯,這完全不是四個青少女的故事,而是四個有青春期女兒的中年女子的故事,要不是女兒們是同班好友,這四個女人完全不可能有任何關連,她們分別是祕密創作音樂劇的法律系教授卡洛琳、在學校兼職的溫和前家庭主婦布蓉妮、經營開放式家庭的工作狂醫技公司老闆伊莉絲、獨自帶著女兒從洛杉磯飄洋過海來倫敦留學的坎朵。

小說同樣由四個懸疑小說家合寫而成,每個小說家負責一個主角的視點,不知道是翻譯的因素,還是小說家間有刻意溝通過,感覺不出文風上明顯的差異,加上我之前也沒有看過這四位小說家的作品,所以還是以一般看小說的方式來欣賞這個故事。

這四個女人的生活細節、價值觀與煩惱,無疑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她們在表面上吵架、互相拜訪、聚餐,內心無時無刻不在互相看不慣或欣羨,對孩子和家庭的觀念與作法是小說尤其著重的部分,卡洛琳看不慣伊莉絲的放任教育、伊莉絲覺得布蓉妮的家庭關係太黏膩、布蓉妮對其他社經地位高出一截的媽媽們懷有自卑、坎朵用盡手段想融入這群「外國人」……不同的讀者想必可以在她們之中的不同角落找到一些共鳴。

一系列可疑的事件串起這些生活細節,恐嚇、意外、毒品、自殺……在一個女人眼中的事件,可能在另一個女人眼中有完全不同的風貌,讓人迫不及待一章接一章看下去,一方面想知道事件背後的真相,一方面也好奇四個主角會有什麼反應,雖然都是音樂科學生的媽媽,同樣立場的她們因為各自重視的事物而有不同的追查動機,使得各自採取的行動進一步複雜化整件事。

相較之下,表演學校的音樂劇科這個特殊環境在劇情上反倒沒有那麼吃重,小說幾乎沒有提到她們的表演與練習,深究起驅動情節的核心情感,比起表演學校內的競爭,不如說是更具普遍性的親子關係。但在那個小圈子內的一些怪現象,卻依然讓人印象深刻,譬如當眾人討論霸凌者的動機時,提到可能是因為嫉妒,其中一位媽媽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女兒明明比較優秀,為什麼不是她被針對?」,彷彿把沒有受害視為恥辱。

可能因為四個主角已經讓篇幅夠吃緊了,故事中的四個爸爸都很沒存在感,算是可以理解的取捨。最後的真相也讓我覺得來得有點快,比較沒有層層揭開謎底的樂趣,同樣是小說著重之處的差異。

在開始深入聊聊劇情之前,讓我先把這本書推薦給享受懸疑、喜歡群像劇、或是單純欣賞熟女魅力的讀者。

==以下部分有劇情洩漏==

坎朵和露比這對母女可說是在事件最核心的位置,過去在洛杉磯,在少女們爭執間,坎朵意外把女兒的同學推下樓梯、導致死亡,害怕失去母親的恐懼讓露比做出偽證掩蓋這個事實,也使母女建立超乎單純親子的羈絆。這個祕密也是她們被幕後黑手盯上的理由。

身為扶養、引導孩子成人的角色,卻使得孩子為她說謊,實在讓人覺得諷刺,這樣的親子就像是一把雙頭刃同時插在兩人身上,即使小心翼翼互相保護,仍然免不了同時受傷。

相較之下,伊莉絲與女兒莎蒂除了金錢供給的關係外,幾乎是獨立生活著,但儘管伊莉絲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相當得意,她或許需要一些阻礙她一個勁衝到受傷的牽絆。

布蓉妮相信自己與孩子間沒有距離,但當她得意洋洋地想著自己如何讓孩子乍看之下有所選擇,最後卻仍舊得聽從她的建議時,又讓人懷疑起她所以為的關係。

卡洛琳可能是最有自覺的母親,她有意識到自己把對音樂劇的熱情寄託在女兒身上,最後也為自己的熱情找到另一個出路。

雖然每對母女都有各自的問題,但同時也有她們讓人嚮往的部分,或許親子關係也沒有標準答案,才必須一口氣用四個母親來說這個故事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