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配菜,約克夏布丁卻是罕見美味的英國食物
文/白舜羽、魏君穎
我曾經很喜歡吃統一布丁。
一定要標準大小的,那才有我認為的完美比例,焦糖醬跟黃澄澄的布丁,有彈性和滑溜的口感,我討厭有的人把糖漿跟布丁攪得爛糊糊的,我鍾愛的吃法是持小匙從上往下慢慢吃,把焦糖醬當成最後的獎賞,兩個太多,一次一個就好。
然而這一切,就在明白了「整個城市,都是統一的化工廠」之後,成為一段「因了解而分開」的舊情。
我也沒有企圖在倫敦重現布丁口感,我室友曾經興致勃勃地在廚房搞了一下午,想做出好吃的布丁,最後成果不錯,但因為太麻煩了,也許下次吃到,要等哈雷彗星再度造訪地球。
Pudding 一字,倒是曾經在米的包裝上看過。英國超市常見的米有泰國米、義大利燉飯米、糙米、豆豆先生(Mr Bean)的奇怪化學米,對於吃慣亞洲米的台灣胃來說,口感總是有點不對勁。曾有媲美神農嘗百草精神的男同學跑來報馬:有一款 Pudding rice 吃起來口感跟亞洲米很像。好奇買來試試,確實有像,但考量價位跟容量,最後我還是該買糙米作為主食。倒是好奇查了食譜,原來此米拿來做米布丁甜點,把米拿來加牛奶煮,並不是我特別想嘗試的菜色。布丁也不見得專指甜食,蘇格蘭的黑布丁口感如台灣的豬血糕,也是由豬血製成,如果在蘇格蘭點蘇式早餐,跟英式早餐的差異之一,便是此物會出現在蘇格蘭式早餐中,而不管英蘇式,吃完一整份都可以飽到下午三點。
在各種布丁中,最讓我驚豔的,便是在烤肉料理旁的配菜約克夏布丁(Yorkshire Pudding)。儘管刻板印象中,英國食物實在不怎麼讓人期待,然而跟上教會傳統有關、在星期天吃的週日慢烤(Sunday Roast)倒是非常美味。無論是雞牛羊豬,大塊肉配上蔬菜烘烤後,肉汁和蔬菜交融在一起,餘下的汁液加入高湯、酒、香料和麵粉做成醬汁(gravy)配著吃。口感略似泡芙殼,約克夏布丁酥酥脆脆的口感,搭上滋味濃郁的醬汁,就像油條和廣東粥一樣絕配。它的成分簡單,不外乎麵粉雞蛋牛奶油脂,但比例如何搭配,如何讓他蓬發鬆脆,可就是門學問。十八世紀就記載約克夏布丁的做法,二○○八年皇家化學學會還特別訂立標準,沒有四吋高的約克夏布丁,不能以此名稱之。
每當想吃油條想得發饞,總想說要不要沒魚蝦也好,拿約克夏布丁來解饞。雖然知道中國城有賣油條,可特地為此跑一趟也太不經濟;至於約克夏布丁除了自己手工現做,也可去超市買冷凍的回來加熱。可這東西就像喜宴上的炸湯圓加花生粉,宴席上少了它總覺得缺了一味,只是,難道要因為想吃炸湯圓跑去喝喜酒嗎?同理可證,買了約克夏布丁卻沒有星期天烤肉,總令人感到寂寞,可為了它特地做一頓烤肉也太瘋狂,這或許也是某種,關於食物的一期一會吧。
※ 本文摘自《倫敦腔》,原篇名為〈約克夏布丁〉,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