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書市四十年──陳隆昊談台灣書市、唐山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奔走書市四十年──陳隆昊談台灣書市變化、唐山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文/犁客

「大家注意過唐山出版的logo嗎?第一代的logo上方是本書,然後翻過來,因為我那時是做翻版書的嘛;」陳隆昊笑著解釋,「進入電腦作業時代,第二代的logo,下方看起來就是個鍵盤。」

奔走書市四十年──陳隆昊談台灣書市、唐山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陳隆昊在1979年成立唐山出版社,隨後開設唐山書店,四十年來,一直被視為台灣獨立出版的先行者。2013年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時,陳隆昊被選為首屆理事長,連任一次,「2021年我第二屆任期就滿了,依規定不再連任,所以今天來講這個講座,感覺像在發表畢業感言啊。」陳隆昊說。

2021年,因疫情之故,台北國際書展連續兩年停辦,但一向在國際書展當中呈現不同風格展區的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及NGO團體,在2021年4月1日舉辦了「讀字大浪」公民書展。4月2日,陳隆昊應邀,發表「以『唐山』之名,來去書市四十載」為題的講座。

奔走書市

最後題目雖是「來去書市」,但陳隆昊原來被告知的題目是「行走書市」,而且他認為,應該改成「奔走」比較合理。

「網路書店及連鎖書店可說是『縱橫』書市,中型書店算是『遊走』書市,我們獨立書店沒辦法這麼從容,都得『奔走』。」陳隆昊說,「幸好每個要做獨立書店的店長大概都先想清楚了,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抱團』,可以把規模做大,眾志成城。」

說是「奔走」,但陳隆昊剛成立唐山出版社的時候,並沒有料到後續種種發展。

「當時翻版並不違法,所以我從做學術書的翻版開始;」陳隆昊就學時期在翻版出版社打工,退伍之後,他複製了這個工作經驗,「因為還沒解嚴,所以有很多禁書,一定會被禁的兩種書,一是談馬克斯思想,另外則是附匪學者的作品。我也翻版英文學術書,不敢印太多,但賣得很好,我那時算是個快樂的海盜。」

解嚴之後,理論上什麼書都能賣,禁書反倒就不好賣了。1992年,美國祭出301條款,禁止台灣再做盜版生意,而台灣政府則因此制定了全世界最嚴格的著作權法。「不僅是我印好的書不能賣了,先前鋪出去到各個書店的書也都退回來給我,」陳隆昊說,「我得自掏腰包賠錢給書店。」

「快樂的海盜」時期結束,陳隆昊自嘲是「被迫走向國際化」,增添許多始料未及的新經驗。「例如有回銀行告訴我,說有人在徵信我,調查我的credit,銀行有保密協定,不能告訴我對方是誰;」陳隆昊說,「後來我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想到這件事,回去問銀行『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嗎?』,銀行才說是。國外廠商的工作態度就是這樣,要合作之前,會先調查你的信用狀況。」

當時唐山出版的信用狀況沒什麼問題,但跨國合作之後曾因匯率波動導致匯損,陳隆昊才學到該未雨稠繆、買遠期外匯,也在一回與誠品已故負責人吳清友的閒談當中,發現吳清友以「沒人進口的東西我才自己進口」來減低風險。「我去銀行說要買遠期外匯的時候,還被銀行的人笑;人家外匯生意幾千萬,我這個十萬塊的根本不算什麼。」陳隆昊說,「這類經驗常常就是遇上一次,學到了但不見得還會用到,不過我現在進口簡體書時就派上用場了,知道要先預估匯損,這已經過二十三年啦。」

悲壯故事

原先因為對學術書籍的愛好及經驗投入出版業,陳隆昊一路走來的各種經歷,包括相關法規的影響、與國際出版市場的銜接、閱讀環境的改變、新科技的出現⋯⋯等等,就是台灣從戒嚴末期迄今的出版歷史。在這段時期內投入出版業的工作者,或多或少都遇過一部分,而陳隆昊沒有大公司的運作規模,幾乎都算單打獨鬥,所有相關知識,都在碰撞當中學習。

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倉儲。

「賺的錢都被倉儲吃光了。倉庫是傳統出版最大的困境。」陳隆昊說,「我後來才明白,倉庫最好要用買的,地點很偏遠也沒關係。像三民書局的倉庫早早就是買的,本來那一帶都是田地,後來蓋了大樓,結果出版沒賺錢,地產倒是賺錢了。」

聊到倉庫,陳隆昊提及已故的香港青文書屋羅志華。「我和羅志華是策略聯盟,我出了書寄兩百本給他在香港賣,他出了書寄兩百本給我在台灣賣。」陳隆昊說,「有回我要去香港,訂不到住宿的地方,請他幫我隨便找家賓館,可以過夜就好,結果他說可以睡他的倉庫。我一到倉庫,發現那是個挑高的工業倉庫,他的書已經堆得頂到天花板了。我問說這裡能睡覺嗎?他說放心,香港沒地震。」

那天晚上陳隆昊安心地睡在倉庫裡,沒發生任何事。2006年,青文書屋的門市暫停營業,羅志華將書運回倉庫,另尋開店新址,租約已妥,電腦等工作設備也已移入。2008年2月,羅志華一人在倉庫整理書籍,被塌落的二十幾箱書籍活埋,當時是農曆除夕前幾天,沒人發現,直至兩週之後屍體散出味道,才被管理員查知。「前幾年他過世滿十年時,我寫了一篇文章紀念他,」陳隆昊感慨地說,「香港好像已經沒人提起他了。死在書裡,好悲壯啊。」

持續蛻變

講座的開始,陳隆昊就自承已經七十歲了,雖然不許人家叫他「阿伯」──「我對書店旁邊7-11的店員說要叫我『大哥』,不然我就去全家買!」──但也覺得體力大不如前。不過,一如他四十年來的奔走精神,陳隆昊仍然正面看待出版業的變化及挑戰。

「我常去書店旁邊的7-11,看到學生拿網路書店的包裹,我問說你是買書嗎?他說是;我說你知道唐山書店就在隔壁嗎?書很便宜哦!他傻笑。」陳隆昊說,「消費的習慣已經改變了,去年政府說要紓困,我提的計劃,就是要搞網路書店。」

陳隆昊對透過網路銷售實體書籍,以及電子書的製作及各種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也預計在唐山書店販售電子閱讀器。「我還打算大放送:你買閱讀器,我就送你二十本書!」

說起推廣閱讀,陳隆昊當真毫不手軟。演講到一半,他囑人從唐山書店的攤位搬來一堆書,說每個聽眾都可以免費索取。「你們不要客氣,」陳隆昊笑著說,「你們多拿一點,省得我再搬回去。」

奔走書市四十年──陳隆昊談台灣書市、唐山出版的過去與未來

陳隆昊的出版之路仍然繼續,時代變化帶來的種種衝擊,都將在他學習之後轉為新的能量,如同隨著時代演進的唐山出版logo,在簡報當中仍留有一個新的可能。滋養超過一個世代的人文及學術閱讀,唐山出版與唐山書店下一個階段會如何蛻變?不僅令人好奇,也令人期待。

書店的故事:

  1. 終究破浪!破曉希望再出發!每年最期待的台北國際書展「公民書區」回來了!
  2. 書店在城市裡,就像是一段段被傳唱的故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