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臺最特殊!白沙屯媽祖進香路線、天數全依鑾轎指示
文/吳漢恩、楊宗祐
白沙屯舊名為「白沙墩」,「墩」在《說文解字》中注為「平地有堆曰『墩』」;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蔡振豐纂修《苑裏志‧上卷》中亦有提到「白沙墩,在苑裏西北二十三里。其地有石滬焉;潮漲則魚隨潮入滬,汐則潮去魚留,任人漁取。最可異者,其村人皆業漁;每當風恬浪靜、海平於席,山光水影互相掩映,數十葉魚舟來往如織。當盛獲時,多有一家日可得錢百十千者。臺中屬葫蘆墩之魚腥食料,半仰乎是;誠獵漁之一巨觀也。」除了說明白沙屯的地理位置外,更提到本地產業在清領時期幾乎只有漁業,因為早期生活依憑只有漁業,也可看出為何媽祖這樣的水神信仰在白沙屯居民心目中的重要性了。
但追溯白沙墩的建立,最早出現的史料則可溯自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所著《淡水廳志》中便已記載「淡水廳設在竹塹城內,廳城出南門二十里設有白沙墩『汛』」;也提及白沙墩莊「東接內山生番地、西臨海」,可看出當時的白沙屯是通霄鎮內開發較早的地區,且是南北往來通道上的軍事要地。因此推敲此地大致在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移墾此地,到了乾隆時期開始有大批移民從福建惠安、同安渡海來臺,正式在此從事開墾,才逐漸形成市街聚落。這個依山傍海的村落,海岸線上東北季風帶來的大量風沙,堆積雪白的新月型沙丘,「白沙屯」之名也由此而來。戰後通霄庄的白沙屯大致劃分出白東里、白西里等二里。昔日為新竹到大甲官道上的必經要站,今日則為縱貫線與臺 61 線的道路交接處。
白沙屯拱天宮的歷史與建築風貌
拱天宮,原只是地方信仰中心,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新竹縣志初稿》記載:「拱天宮在白沙墩莊,距竹城○○里。同治二年(1863)建,廟宇三十四坪九合七勺、地基二百九十七坪。」(○○為缺漏字)。據拱天宮廟宇簡介提及清乾隆年間先人開墾時奉請一尊軟身媽祖供於民家,到咸豐晚年白沙屯居民有鑒於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遲遲未有廟宇殿堂方便大眾祭祀,便有村民倡議集資興建廟宇,於同治二年建造完成,是為「拱天宮」,當地人稱「白沙屯媽」。當時在約三百坪的地基上建築三十餘坪土垣茅屋(土埆厝)。昭和五年(1930)時,由於經歷約一甲子的風雨侵蝕,廟宇土埆結構漸漸斜傾,有失禮神虔敬,為使廟宇堅實穩固,地方信眾再次提議改以磚石修建;加上昭和十年(1935)中部發生大地震,本宮前殿受餘震所波及,更影響廟宇主體結構,信眾為鞏固當地信仰中心,乃再度鳩資修葺,終成現貌。
白沙屯媽遶境進香
白沙屯的媽祖信仰肇始於乾隆年間,就如同其他西部的臨海聚落,早年討海為生的白沙屯人,自然供奉媽祖為守護神。拱天宮的軟身媽祖又稱「大媽」,除進香期間外,均端坐在拱天宮裡供信眾參拜,另有「黑面二媽」及「粉面三媽」,為大媽進香出巡時擔任鎮殿之責。據當地耆老的印象,白沙屯媽遶境進香來回約四百公里,已經有二百年的歷史,除昭和十年因中部大地震中斷一年,以及日治末年因戰爭窘迫,使遶境進香活動斷斷續續外,其餘每年都循往例以徒步方式,行腳至雲林縣北港朝天宮進香。而進香日期雖事先知道啟駕日、刈火日與回宮(鑾)日,但進香活動天數、路線則全由媽祖指示鑾轎來進行,可說是全臺最特殊的進香隊伍。許多離鄉背景的白沙屯子弟皆會回鄉參與進香活動,宛如白沙屯子弟的成年禮,透過徒步進香,信眾拉近與媽祖接觸的距離,感受媽祖恩澤,也讓自己重新獲得努力生活的勇氣與力量。以前白沙屯媽祖信仰區涵蓋了白東、白西、內島、南港,以及新埔里、通灣里的一部分。這些年來因為在地文史工作者與全體媽祖子民的努力,現在白沙屯媽祖信仰區已經涵蓋到全臺灣的各個角落,甚至全世界。
長久以來,白沙屯因為地處偏遠,居民生活勤樸節儉,安天知命,乃至於每年前往北港進香都必須採取最刻苦的方式徒步進行。長時間下來,敦厚的白沙屯先民們培養出在進香路上刻苦患難、沿途相互扶持的精神,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在宗教儀式的意涵之外,在現今繁忙的臺灣社會裡,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的另一項迷人之處,莫過於進香隊伍中人與人之間毫無隔閡互相幫忙的人情味。許多人走進了白沙屯媽祖進香的隊伍之後,來年必定還會再次參加,因為像這樣豐饒的人文景觀在臺灣絕無僅有,是每一位臺灣人一生當中必須來體會一次的朝聖之旅。
遶境遊庄
1 放頭旗
這是在進香啟駕的前三天,廟方會依造神明指示的時辰,舉行「放頭旗」的儀式,將象徵統理媽祖兵馬的頭旗豎立在拱天宮廟前龍柱上,廟方也藉此向信眾昭告白沙屯媽遶境進香活動正式開始。按儀式,地方居民和參與信眾必須在放頭旗後齋戒沐浴三日,每日傍晚時分,信眾必須挑飯擔至廟前犒賞兵馬,也順便將進香旗攜至廟裡過爐藉媽祖加持提升法力,來保護進香信眾的安全。
2 啟駕
媽祖神像歷史比拱天宮更悠久,拱天宮建廟後更集開基媽、鎮殿媽及進香媽於一身,本地人稱為「大媽」。「大媽」平時安坐於拱天宮神龕內,垂簾歛眉,柔和的粉臉似正傾聽子民們的心聲。在不同時間、地點、角度看白沙屯媽祖,每個信眾都會感受到媽祖不同的面貌渡化群黎。雖然起始正確年代已難考據,其軟身神像的造型精緻,且手腳有製作關節讓身體能伸展活動猶如真人,因此進香前一天,媽祖必須讓為媽祖服務的婦女們用「抹草水」沐浴洗淨,然後換上虔誠信徒所奉獻的鳳袍、后冠、弓鞋等新裝,當媽祖梳粧更衣妥當,遶境進香活動才由此展開。
梳妝完畢的媽祖神像被移駕至神龕前案桌上,由地方頭人帶領信眾虔誠跪禱,獻讀吉祥疏文。在此時,來自白沙屯各角頭以及鄰近的廟宇神轎、陣頭也陸續到廟埕來為媽祖送行。最高潮應是當來自後龍鎮南港地區的「山邊媽」也在爐主家進行啟駕儀式,然後到拱天宮和「大媽」會合,待登轎吉時到來,便會共乘鑾轎ㄧ同前往北港。
3 擇路/入廟
雖然,沒有固定路線;雖然,全憑媽祖的旨意;雖然,一路上讓信眾隨之上山涉水,但媽祖總會一路護持眾人,讓大家能如期在擇定的「進火」日期前抵達北港鎮,進香隊伍到達北港鎮郊新街時鑾駕會先停駕於北辰派出所,靜候各方信眾及陣頭匯集。萬人空巷浩浩蕩蕩前進到達朝天宮,在人山人海信徒的高聲吶喊「進喔!進喔!」之中,傳統的犁轎儀式三進三退後衝進廟裡大殿安座。
4 進火
進火是向神明乞求聖火的儀式,更是整個進香活動中最隆重的儀式,大家較為知道是稱為「刈火」。「火」常是各宗教中神聖的象徵,因此在傳遞的過程中常代表媽祖香火靈氣的傳遞和遠播。這活動是由朝天宮的住持法師主持,以朝天宮內終年不滅的光明燈引燃金紙到「萬年香火」爐中,誦念經文恭讀「吉祥文疏」以祈求聖母慈悲能夠庇佑植福,再以火勺掏引聖火到白沙屯的「火缸」中送入「香擔」,待住持法師在「香擔」貼上封條後,一路上引回白沙屯不得熄滅,這種火苗的遞引象徵媽祖的萬年香火流傳不絕,而媽祖的靈力更藉由這一年一度的刈火儀式達到法脈相傳永不退轉的意義。
5 回鑾
又稱「回宮」,按慣例,返回拱天宮前一晚,媽祖會在通霄通灣里駐駕過夜,隔天媽祖返回通霄秋茂園旁的空地上停駕,按慣例舉行換乘八人抬大轎及搶頭香儀式,經過內島里及白沙屯車站時會停駕供信徒祭拜。這兩處地點通常會演平安戲,當地住戶也會挑來飯擔慰勞辛苦的香客。待回宮時辰一到,頭旗香擔在眾勇士的護衛吶喊下首先衝入廟中,接著神轎在人潮的簇擁下、在進香旗的叮叮響中,終於在「進喔!進喔!」的聲浪裡送入廟中,隨後關起廟門請出媽祖安座並放下神龕紅色布幔。活動到此告一段落。
6 遊庄
拱天宮在媽祖進香回來第二天會舉行遊庄遶境,是由「二媽」代勞引領出巡,報馬仔、頭旗、陣頭、鑾轎仔、各角頭神轎及二媽神轎,藉由遶境巡視各庄頭,並帶領大家對社區裡一條條大街小巷的巡禮,遊庄後並在祭祀境內舉行放兵儀式以保四境平安。整個活動在幾個里的居民彼此互相協助與幫忙下,讓媽祖遶境活動更臻圓滿,也凝聚更高的社區整體社群認同感。
7 開爐
「開爐」的進行是在進香回來的第十二天,開爐日當打開神房布幔的那一時刻,信眾在遶境後又得以再次看見媽祖的容顏,並祭拜媽祖祈求媽祖保佑平安。在大家祭拜後從神龕裡取出火缸,把香火一一添入廟中的香爐中,這時候活動完整告一段落,信徒在回家後也必須收起進香旗,儀式結束後大家高興吃著湯圓表示進香的「圓圓滿滿」,整個進香活動到此才算圓滿落幕,所有的隨香信徒並在此時和媽祖訂下隔年再相見的誓言。
※ 本文摘自《圖解台灣迎媽祖》,原篇名為〈苗栗白沙屯拱天宮迎媽祖──風格最特殊的媽祖進香活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