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十個日本咖啡迷之中,就有一位是六曜社的鐵粉
文/樺山聰;譯/雷鎮興
京都,號稱「全日本最愛咖啡」的都市。這裡有一間超過半世紀、仍受到大眾喜愛的喫茶店「六曜社咖啡店」。
這間小喫茶店的營業地點,面向著大樓林立的河原町通。一九六○年代,許多激進的學運人士與藝術家經常出入此店;甚至與過去東京新宿一間傳奇的喫茶店齊名,因而擁有「東有風月堂,西有六曜社」的美稱。
六曜社開幕於一九五○年(日本戰敗過後五年)。店主奧野實與八重子這對夫妻相遇在海的彼端──滿州國(現在的中國東北部),後來回到日本京都河原町通與三条通的交叉口旁營業。自此之後,六曜社由家族共同經營。
在京都,儘管「Smart咖啡店」、「築地」與「FRANCOIS喫茶室」,這些體現一九三○年代「咖啡文化」的喫茶店依然健在,但六曜社作為二戰過後所謂的都市喫茶店,依然守護著不變的咖啡傳統,同時一點一滴地進化當中,持續朝向「百年喫茶店」的目標邁進。
而六曜社的營業型態,有一些與眾不同。
六曜社的一樓店與地下店,無論是入口或菜單皆各自獨立。兩間店的招牌配方咖啡(Blend)一杯都是五百日圓(二○二○年八月價格),不過使用的咖啡豆卻不同。公休日同一天,但是營業時間與服務內容,有所差異。
位於一樓的店鋪(以下稱為一樓店)整體而言,以「正統喫茶店」為主要風格。店內以溫暖的木頭與青綠色調的磁磚組成,就像迎賓廳一樣。營業時間從早上八點半到晚上十點半,供應咖啡、果汁與吐司。此外,還有早晨套餐。《體育報》等各類報紙,一應俱全,客層從資深老主顧到上班族,以及學生、觀光客,客源非常廣泛。客桌區的矮沙發椅一共三十五個座位,當店內人潮擁擠時,店家會拜託客人併桌。在京都保留「併桌文化」的店鋪,大概只剩六曜社了吧。一位熟客懷念地表示:「之前有些女孩子會為了認識朋友而來六曜社呢。」女店員無微不至的服務極為優雅,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現在則由創業者的孫子奧野薰平負責經營,親自率領十名左右的女性員工。
另一間六曜社的地下店鋪(以下稱為地下店),則有一種隱蔽空間的氛圍,對第一次到訪的「生客」來說,可能會望而卻步。地下店比一樓店稍微狹窄些,吧檯共有十四個座位,再加上三張客桌席位。營業時間從中午開始,咖啡的種類相當齊全,提供兩種自家烘焙綜合豆與不同產地的咖啡。這間店由創業者的三兒子奧野修與妻子美穗子負責經營。修,是六曜社開創自家烘焙的人物。至今,每晚結束店內的工作之後,他一定會窩在烘焙小屋裡。修總是站在吧檯裡,除了咖啡豆訂單出貨工作,也負責沖煮咖啡。修的咖啡與美穗子每天在家製作的一個一百六十日圓的家常甜甜圈,成為店裡的兩大招牌名物,而一樓店面也有提供甜甜圈的點餐服務。
地下店還有另一種面貌。營業時間結束之後,就會搖身一變,成為酒吧。店長與餐點內容也會改變,現身店裡的酒保是創業者的長子奧野隆。六曜社的一樓店、地下店與酒吧,擁有三種面貌,各自擁有奧野家族成員的個性,每個人皆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每位店長的個性迥異,他們如何在六曜社和平共處、培養彼此的默契?為了解開其中的祕密,本書追蹤六曜社從誕生至今的歷程,發現他們絕非踏在平坦大道上的足跡。六曜社在京都堪稱擁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響亮名氣,截至目前為止,許多雜誌與電視媒體都採訪報導過。儘管如此,至今奧野家族未曾透露,一路以來其背後無數的煩惱與奮鬥的歷程。正因為是家族經營,所以有時產生衝突,甚至發生店鋪面臨存亡絕續的緊要關頭。而三代之間,又是如何緊密連結,共同跨越這些危機的呢?
目前,不少由家族經營的喫茶老店正處於嚴峻的考驗之中。包括,經營者年事已高、後繼無人,以及面臨咖啡連鎖加盟店的攻勢,許多深受大眾喜愛的店家因此紛紛關門大吉。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大家可以借鏡六曜社的歷史軌跡,找出打破經營困境的一絲線索。
首先,就從六曜社開店前的歷史介紹。場景發生在二戰剛結束不久的大海對岸──中國大陸。在那裡,故事就從一對男女的相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