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大人得先學會尊重

文/微微老師(李祐萱)

大人世界裡的人情世故不應該成為孩子開不了口的壓力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故事一:

奶奶帶著軒杰(6歲/男孩)在社區中庭玩,軒杰和同社區的小朋友們玩得鬧哄哄的,每個人的臉都紅通通的。此時奶奶的朋友來到社區裡找奶奶聊聊天,奶奶立刻把軒杰叫了過來並要軒杰向奶奶的朋友打招呼。

「來!軒杰,你要叫姨婆。」軒杰看著奶奶沒有說話。

「軒杰,你要叫人啊!」軒杰仍然看著奶奶沒有說話。

「喂!你怎麼那麼沒有禮貌!叫人啊」軒杰看了奶奶和奶奶的朋友後跑離開了。

「陳軒杰,你給我回來!你讓我面子往哪裡擺,我們平常是怎麼教你的?你看我回去怎麼跟你爸說。」奶奶很生氣地警告軒杰並向朋友說不好意思。雖然奶奶的朋友並沒有放在心上,但奶奶顏面盡失已經氣炸了,向朋友道別後立刻拉著軒杰回家,不准軒杰和其它小朋友們玩了。

故事二:

爸媽帶著穎媛(4歲/女孩)搭乘最早的高鐵班次回南部看爺爺奶奶和親戚。大家一看到可愛的小穎媛回來,忍不住跑到門口迎接她,大家圍著她你一言我一句的要小穎媛和大家打招呼,這時小穎媛被突然來襲的問候嚇得有點不知所措,一直要爸爸抱抱。

「穎媛啊,妳怎麼沒有叫爺爺奶奶?」

「穎媛,我是姑姑啊,他是姑丈,妳忘記了嗎?」

「穎媛啊,妳怎麼躲起來了啊!妳這樣讓我們很傷心耶,妳都不理人。」大家圍著被爸爸抱起來的穎媛試圖拉近和穎媛的距離。但是穎媛被嚇得哭了出來還把大家的手通通揮開。

穎媛這一揮把大家的好心情也揮走了,爺爺嚴肅地對穎媛的爸爸媽媽說:「穎媛怎麼不跟人打招呼?這樣不行,孩子要好好教,不能縱容她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小時候不教,長大不就目中無人了。」

「對啊!對啊!穎媛現在還小一定要好好教。哥哥嫂嫂,你們這樣太寵了吧!」穎媛的爸媽還來不及回應爺爺的話,姑姑們也一致這樣認為。

「穎媛啊,妳要當個有禮貌的小公主啊!妳趕快叫人,奶奶帶妳去買糖糖喔!」奶奶試著安撫穎媛,但穎媛仍然躲在爸爸的懷中哭泣。

故事中的爸媽一定覺得是……

小孩的功課不好沒關係,但人品要好啊!看到人都不打招呼,這麼沒有家教的行為怎麼可以允許呢?該教的時候就要教好。沒禮貌的小孩沒有人會喜歡,帶出去多丟臉啊。小小年紀就這樣,以後怎麼辦?

其實孩子只是……

他/她們是誰?我全部不認識。沒有天天住在一起的親戚,我需要一點時間重新熟悉,他們可以不要一直看我嗎?這樣會讓我更害怕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可以給我一點勇氣讓我準備好一切嗎?那是你們大人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羞辱是暴力的手段並不是真正的教養

爸媽對於孩子不打招呼也不問好的行為總是感困擾,大人和小孩的表達方式和行為是不同的,不能因為孩子無法做出和爸媽一樣的表達就完全否認孩子的表現。即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用傷害自尊的方法來教導孩子有禮貌,一旦孩子的自尊受傷感到被羞辱,孩子就難以信任爸媽也不想服從管教。

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有很多,爸媽都還未試著找出原因就先恐嚇羞辱孩子,這也等同於教導孩子要忽略自己的情緒也不必去在意別人的感受,只要不利於己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討回來滿足自己。言語暴力傷害了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和孩子的自尊心。

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也需要有個能做好榜樣的爸媽,讓孩子有對象可以學習模仿。如果爸媽平時就沒有問候的習慣,那麼孩子就沒有練習的機會,這樣要如何讓孩子突然變得有禮貌呢?讓孩子懂禮貌,就要從小開始練習,不是每次都等到出門後遇見了誰才用強迫的方式逼孩子打招呼問好,當孩子還一頭霧水搞不清楚狀況時就被斥責沒禮貌或是詛咒孩子長大後一定是個沒用的人,連自己的爸媽都這樣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可想而知孩子會有多傷心。

不打招呼,到底是孩子小氣?還是大人沒有肚量呢?

年幼的孩子難免會有生理、心理與作息不適應的情緒,爸媽一定要懂得去仔細觀察孩子的需求並體諒,執著地要求孩子一定要打招呼問好,只會造成孩子對於打招呼的行為產生恐懼和抗拒的連結,也更加不喜歡爸媽強迫孩子要去問好的那個對象。

簡單的一句「你好!」在爸媽看來沒什麼,但在孩子心裡是需要做好準備才能自然地說出口的一句話。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而準備好的時間也就不會相同,有的孩子確實可以很輕鬆自然地看到任何人都打招呼問好,但有些敏感害羞內向的孩子就是沒有辦法輕鬆地打招呼問好,即使對象是認識的親戚,敏感害羞內向的孩子也特別需要一點時間建立安全感與信任感。

爸媽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只不過是打個招呼而已,有什麼不能說出口的心事呢?當爸媽總是這樣認為時,就代表自己或許還沒有準備好要協助孩子找出真正的原因,所以不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去關懷他們。這樣漠視孩子的想法與感受是一種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希望孩子懂禮貌,尊重與理解是第一步

▲給孩子心理準備的時間,認識了解對方

除了親人以外的人,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人。孩子無法在短時間內熟悉對方也會害怕這個陌生人會不會傷害自己。「陌生人要對我做些什麼呢?」「為什麼要和陌生人問好呢?」這些一層又一層的焦慮,讓孩子不敢靠近也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神說話,因為缺乏安全與信任感。換個角度來想,孩子對陌生人有警戒心,也是一種可以保護自己又能分辨他人的發展能力。

在可能預先知道的情況下,先告訴孩子當天會遇見的人有哪些,讓孩子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但請不要用威脅的方式要孩子一定要問好,否則就會有任何的處罰或取消孩子喜愛的活動。當孩子仍然因為某些因素不敢開口問好也沒有關係,不需要因此在眾人面前大聲責備讓孩子感到羞愧。

▲爸媽做最好的榜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

有禮貌除了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之外,隱藏在生活中的小細節也可千萬不要忽略,例如:早上起床後主動和孩子道早安、睡前說晚安、離開時說再見、用餐前請感謝爸媽的用心、探訪長輩或朋友時爸媽先主動問好。孩子看著爸媽這樣做也透過每日的問候漸漸養成禮貌的習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動打招呼,而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會因此提升。

打招呼輕鬆自然即可,可多利用繪本引導孩子做情境練習慢慢增加孩子的信心。過度強制孩子打招呼問好會讓孩子更懼怕打招呼,禮貌本來就不容易讓孩子完全理解,孩子會說要有禮貌也皆是聽從大人的話。

打招呼本來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別因為少了對孩子的理解而讓一切變難了。

大人們總覺得不受尊重,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孩子不打招呼」這件事,其實很多時候爸媽並不會為此發脾氣,是當爸媽聽到了他人對自己孩子的批評感到不捨與難過,也因為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把孩子教好而感到內疚與羞愧,就不自覺地轉向對著孩子發洩委屈,大聲責罵孩子沒有禮貌,好讓自己的無助似乎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背負罪名的責任就由孩子來背,因為把責任推給孩子總比爸媽不會教還更容易取得他人的體諒。

大人的世界裡有好多人情世故要計較也要比較,人情世故也就變成了一種道德倫理的陷阱,好像讓人不得不爭個對錯或拼個輸贏來證明。大人們總是堅持著心裡的高標準或是利用家庭輩分權威希望孩子可以達到心裡的成就。但爸媽知道嗎?這使得孩子心中充滿矛盾、罪惡與不安。因為孩子不是正在學習檢視陌生的人事物嗎,為什麼這樣的檢視能力不能被理解反而要被責怪無禮?孩子得不到任何尊重也失去社交的勇氣和情緒控管。

大部分的長輩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總是認為孩子沒有先向他們問好就是沒有禮貌也不被尊重,所以常會讓爸媽卡在中間也背負著沒管教好孩子的罪名。文中穎媛的狀況就是這樣,對於所有人把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感到極度不安和焦慮。

長輩常會有同樣的疑問,又不是沒見過,我們也不是陌生人怎麼還會怕生?其實孩子對於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爸媽或主要照顧者會產生情感上的依附連結而這也是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即便孩子再熟悉,只要是沒有住在一起生活的親人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需要一點時間來熟悉與建立安全感。

爸媽可以試著先和長輩溝通,當孩子與長輩親人見面時,盡量不要一擁而上向孩子討問候、討親吻、討擁抱,這樣會嚇著孩子也讓孩子不自在更說不出話。可以等待孩子進門後,溫和地主動向孩子揮揮手打招呼:「穎媛午安,爺爺奶奶很高興看到妳回來喔!妳如果還有些緊張可以先和爸媽坐下來休息。」當孩子進門休息還未說話時也不要急,孩子只是在確認環境與所見到的人對自己是否安全,等孩子都準備好了,就會卸下緊繃的心防和大家互動了。

孩子能主動和大家打招呼問好後,請繼續用最自然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不要再把剛才不敢開口打招呼的事又拿出來數落孩子,增加孩子的罪惡感也造成對立與心理衝突。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體諒與肯定,給孩子時間,孩子會越來越進步的。

※ 本文摘自《微慢式教養》,原篇名為〈不打招呼、不叫人,就是沒禮貌沒家教?〉,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