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這事其實很簡單,但常被搞得很困難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這事其實很簡單,但常被搞得很困難

文/犁客

數位時代,「密碼」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到公司開電腦、到ATM領鈔票(或把鈔票餵給ATM)、到購物網站血拚⋯⋯一直到在社群平台上追新聞聊八卦,都會用到密碼──那個密碼和你的身分有關,持有密碼代表你可以進入專屬於你(雖然大多不是全部專屬於你)的數位空間,換個角度看,這些密碼與其代表身分,其實更像是鑰匙,可以打開那些依你意願上鎖的空間。把密碼換成臉部辨識、靜脈血管或虹膜掃瞄之類,感覺就離「個人身分」更近一點,但真正的功能仍是「鑰匙」。

不過,密碼原初被發展出來的意義,不是這樣的東西。

古文明當中就有使用密碼的技術,白話來說,使用密碼的目的在於「我要傳遞一個訊息給你,但我不想讓除了你之外的其他人看懂這個訊息」──密碼不是鑰匙,它就是被「加密」這個鎖頭關起來的訊息本身,「解碼的方式」是鑰匙,你得知道怎麼解碼,才能把鎖頭打開、理解這個訊息的意思。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人類發展出各種加密方式,也就是各種製作鎖頭的方式,無論訊息本身是軍國要事還是要到市場的買菜清單,都可以因不同加密方式上鎖、成為密碼,送到指定的接收對象手上、還原訊息。

除了本來就應該要擁有解碼方式的接收對象之外,其他對訊息內容有興趣的人,得自己設法想出那個解碼方式,就像用髮夾和迴紋針湊合成能開鎖的鑰匙。而想要辦到這件事,就得揣測、分析、拆解與試誤,找出加密方式的正確結構。

找出解碼方式在戰爭時期自然是很重要的資訊攻防,但就算在平時,也會有求知欲旺盛、或者因為解謎而獲得無上快感、或者純粹就是太無聊的人會搞這個。雖然他們解碼之後可能發現訊息內容只是買菜清單,但重點在尋找解碼方式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出現奇妙有趣的靈感與創意,也會揉雜陰暗複雜的算計與心機。

讓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你會發現,各種文字符碼,其實也是密碼,我們得學習字詞字義、文法句型,才能準確地解碼、理解文字代表的真正訊息。

是的。狹義一點說,密碼和通訊有關;廣義一點說,密碼和所有溝通有關。

倘若真的不想溝通,那什麼都不講什麼都不寫就好了,不管訊息是軍國要事還是買菜清單,它都不會有洩露的可能。密碼得要被閱讀才有意義。密碼的出現,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成「我想要的那個溝通」。

密碼的故事》談了從古到今數十種加密/解密的故事,有些加密的創意充滿驚奇,有些解碼的手法不可思議。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理解「密碼」的入門書和資料書,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好讀好玩的故事書。

然後,你也會從中發現:「我想和你好好說句話」這事,其實很簡單,但常被搞得很困難。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以為的對與錯不那麼確定了
  2. 要很黑暗,也要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