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以為的對與錯不那麼確定了
文/犁客
《進擊的巨人》這部漫畫的編劇方式很大膽。
2009年9月,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進擊的巨人》開始在《別冊少年Magazine》月刊上連載,連載時雖有些讀者早早察覺這部作品可能很特別,但真正讓廣大的閱聽大眾驚豔,得等到四年之後,動畫第一季在2013年4月播放。這個狀況來自《進擊的巨人》因為劇情的緣故,需要許多高張力構圖,而這些構圖需要繪圖者具備高水準的透視技法。連載初始,諫山創「知道」該用哪個視角來呈現有魄力的畫面,但繪圖技巧尚未達到該有的水準,所以在畫技表現上就有點落差;而動畫製作公司的繪師補足了這個問題,加上那些畫面在動畫當中看起來比漫畫更驚人、更目不暇給,也就更讓觀眾眼睛一亮。
但一開始就講了,我們要談的是「編劇」。
如果是個對設定要求嚴格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進擊的巨人》一開始的設定太簡單或者太一廂情願──會吃人的「巨人」在一百年前出現,人類為了躲避巨人建造了三重城牆,雖然確保了自己的安全,但也失去了「自由」。別的不提,光是「築牆」這個設定就很沒說服力,怎麼在巨人一直來的時候築三圈夠高的牆啊?工人還沒挖完地基就被吃掉了吧!
但這種簡單的設定很好理解,可以帶著讀者快速推進情節(或者讓讀者以為這只是部比較殘忍但不脫一般套路的熱血漫畫)──有的人安於牆內現狀,有的人不然,而當巨人破壞了牆,讓安於現狀況的人發現自己以為的理所當然其實並不理所當然的時候,衝突就會發生。因為巨人之故被迫改變生活樣態主角群,也就必須起身對抗巨人。
到了這個部分,編劇算是精采,但還不算「大膽」──就算後來讀者發現劇情不再那麼簡約地善惡二分了、開始觸及政治權力的陰謀時,都大致還在意料之內。
真正的「大膽」,要到諫山創敘事角度一轉、從另一個立足點講述故事時,才真正展開。
在那個時點,讀者會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以為的正方反方或許不那麼堅實、對與錯或許不那麼確定;越是往後發展,越難找到一個雙手都乾淨的角色,而越是有理想的角色,手上沾染的血汙就越腥越厚。
就連一開始覺得太簡單、太一廂情願的設定,其實都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回事。
《進擊的巨人》的大膽不只在於諫山創觸及一個難以簡單說明的議題,也在於他採取了不見得每個讀者都能跟得上、都能理解那些轉折的方式。在十多年的連載過程中,諫山創的畫技越來越好──看過後面幾集的讀者都看得出來,諫山創的畫面掌控技巧已經比初始高了好幾個層次`,也因,漫畫的畫面就越來越懾人。
畫面震撼很重要,但《進擊的巨人》最核心的厲害,還是在那個大膽的劇情安排。它會讓你想起許多現實裡的爭議,許多難解但又必須面對的議題。
《進擊的巨人》2021年4月剛刊出最後一話,單行本還剩最後一本。在結局到來之前,你還來得及補進度。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