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對大人而言,孩子的「學習習慣」意味著什麼呢?

文/工藤勇一;譯/陳嫺若

有些家長十分擔心廢除作業的話,「孩子們在家就不讀書了。」「會不會無法養成學習的習慣?」

這種擔憂我們可以理解,本校決定廢除作業的時候,也接到不少同樣的批評和擔憂的聲音。

身為父母,「想讓孩子養成學習習慣」也許是極其自然的想法。

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本質」。歸根究柢,到底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大人認為的學習習慣,很多人都把它解讀為「(遵從大人決定的規則)坐在書桌前長時間用功」吧。

「坐在書桌前念書的習慣」有什麼不好?

可能有人會這麼問。但是,對那孩子的人生來說,它是真正重要的事嗎?冷靜思考一下,你應該會發現並非如此。

回顧我的童年時代,念書是需要時才做的事,並不是每天到了「固定時間」就開始的活動。一方面我父母對我念書從不嘮叨,但多數家庭也都這麼認為,所以從小在每天固定時間學習的人,算是少數派吧。

這個概念放在工作上也是一樣,我們大人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坐在書桌前,公司追求的是工作品質和其成果,在辦公桌前從早上九點坐到下午五點並不是工作的本質,這個道理,不論哪個大人都懂。然而,一提到孩子的學習習慣時,突然就以「在書桌前坐了幾小時?」作為標準了。

我認為學習習慣,是讓孩子可以學會配合需要,「自主性」的學習。

因此,大人應該做的,不是強制孩子長時間的「被迫學習」,而是提高孩子的學習意願,而且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如果把坐在書桌前當成了目的,很可能他會成為不催就不動的孩子。

本來,學習就是一輩子的事。

有些孩子誤以為從高中、大學畢業「就不用再學習了」,那是他們認定了學習是被大人強制做的事。二十幾歲時知識量也許與同年齡層差不多,但是到了四、五十歲時,孩子能做到多少自主學習,會帶來差距極大的結果。

我們經常會忘記,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這個事實。

日本原本就是個學習時間漫長的國家,許多孩子一大早來學校,直到傍晚才離開,然後直接到補習班,回家之後還要寫作業,被要求做苦工。自己的時間所剩無幾。

如果是這樣,把有限的時間花在為了不觸怒大人而坐在書桌前的這種目的,真的好嗎?孩子長時間坐在書桌前,成績未必就能突飛猛進。

孩子也很有可能雖然坐在書桌面前,卻沒有集中精神,反而嘟嘟囔囔的說:「念書真麻煩」、「真想趕快玩電動」、「玩了又會被罵⋯⋯」

聽我這麼說,很多家長會想:「孩子每天只曉得玩沒關係嗎?放著不理他沒問題嗎?」

我是這麼想的。「如果得要勉強他,他才願意讀書的話,玩樂的時間對孩子有益得多。」

玩電動、畫漫畫、勤於鍛鍊肌肉、發呆。

對孩子來說,這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時間」,因為即使從大人的眼光來看,這種作為「無生產力」,但那些全都是「自主」安排的時間。

※ 本文摘自《啟動自主學習力》,原篇名為〈書桌前讀書的習慣,真的重要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