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對抗中國入侵,一對姊妹帶頭揭竿越南獨立運動之戰
文/小倉貞男;譯/林巍翰
越南的歷史總是會受到中國局勢的左右,而中國對越南的統治具有雙重的意義:中國歷代王朝把官僚體系、社會組織、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帶進越南。除了使用漢字,中國還以軟硬兼施的手法,透過各種文化元素,把越南打造成一個複製版的中國社會。這樣的做法,當然會對越南社會產生複雜的影響。
越南人一方面接受中國文明,但另一方面也因為中國的支配,產生出民族認同的能量。在支配越南的中國統治者中,不乏熱衷傳播中國文明、備受越南人敬重的人物;而從中國移居到越南的人們,後來也都落地生根,逐漸越南化。但與此同時,越南的歷史也是一段面對中國苛政、不斷反抗與尋求獨立的歷史。中國的統治為越南帶來了吸收文明與反抗暴政的兩面性,就算是在當代的越南社會中,依然對中國存在著錯綜複雜的情感。
二徵揭竿而起
面對中國官僚的殘暴統治,越南的反抗聲勢日益浩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二徵」的反抗。二徵指的是「兩位徵夫人」,亦即「徵氏姊妹」。這場起義是由越南女性所領導的第一場獨立運動,在越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徵側為峯洲麊泠縣[20]一名貉將的女兒,她嫁給了朱鳶縣[21]的詩索。時任交趾郡太守的蘇定恣意妄為,還把詩索給殺了。憤怒的徵側在得到妹妹徵弍的協助後,於西元四〇年揭竿而起。在徵氏姐妹的振臂一呼下,有六十五個地方的土豪起兵響應,為叛軍所震懾的蘇定則逃往南海[22]。徵氏姐妹的起義獲得南海、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的呼應,在壓制了嶺南六十五個縣後,定都麊泠,實現了越南獨立,號為「徵王」。以上是廣為越南人所知的二徵起義故事的開頭,然而,故事卻和史實有些出入。
在徵氏姐妹起義的時代,越南仍處於母系社會。徵側為貉將的女兒,她之所以會起身對抗中國,和丈夫詩索(也是貉將)被殺無關──因為詩索根本沒死。徵側要反抗的,是中國課徵的重稅。徵側向越南原有的統治階層貉侯、貉將喊話,希望他們一起來「調整」中國的稅金和賦役。對於負責越南最初的王國──文郎國的政治事務的貉侯、貉將等地方豪強來說,既有的稅金被中國官僚奪走,堪稱是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此,所謂「調整稅金」,說白了就是要廢止中國的徵稅體制,回到原來貉侯、貉將主政時的作法。
過去,稅金的內容主要為賦役和貢物(熱帶地方出產的珍稀產物)。貉侯、貉將們非常厭惡中國官僚直接徵收的作法,他們希望能以交換貴重物品的方式維持世襲制度,創造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
西元四〇年三月,響應徵側訴求的六十五縣地方豪強(貉侯、貉將)之所以集結起來,原因在於徵側是文郎國的中心──麊泠地方一名政治家的女兒。隨著妹妹徵弍的加入,徵氏姐妹成為反抗勢力的核心人物。文郎國中心地區的貉侯、貉將們尊徵側為女王,並在麊泠建立宮廷。他們在兩年的時間裡,不斷打出「調整稅金」的口號。和二徵站在同一陣線的地方豪強中,出現許多婦女的名字,這件事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結構。因此,因丈夫被殺導致憤怒的妻子揭竿起義的故事,乃是後世的歷史學家融合了越南在進入父系社會後產生的變化所創造出來的。
東漢光武帝將越南的反抗行動,視為動搖中國統治根本的重大挑戰,於是派出宿將──伏波將軍馬援前往討伐。馬援帶著八千名正規軍、一萬兩千名從中國南方徵調的民兵向越南進擊。進入越南後,馬援在重要的戰略高地浪泊布陣。到了四二年四月,進入雨季之後,酷暑和高濕的氣候中止了漢軍的進攻,此時能做的只有等到乾季到來。馬援曾說:「這裡惡疫流行,酷暑難耐。因為實在太熱了,我還看過鷂(體型較小的老鷹)從天上掉下來。」
然而,在和漢軍對峙的過程中,越南的貉將們逐漸喪失了戰意,陸續出現了背叛者。最後,徵氏姐妹主動發起戰鬥,結果卻大敗而歸,有數千名戰俘人頭落地。二徵雖然撤回根據地麊泠,但在同一年年底就遭到馬援軍隊的逮捕。隔年(西元四三年)一月,兩人的首級被浸泡在鹽水中並送往洛陽。在越南的民間故事裡,關於二徵的過世有諸多版本,例如戰死沙場、死於馬援刀下、被馬援下令斬首、病死、消失在雲中等等。但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應該是姊妹倆被逼到走投無路後,手牽著手一起縱身跳入河裡。
因太守的惡政所引發的二徵起義,雖然讓越南實現了三年的短暫獨立,但最終仍以悲劇收場。
不過,越南民眾為徵氏姊妹的死感到惋惜,因此為她們建祠祭拜;也因為二徵的反抗讓越南第一次完成獨立,故受到高度的評價。姊妹倆被塑造為獨立運動領袖的形象,既是悲劇的主角,也是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
在三年這段轉瞬即逝的時間裡,對抗中國統治、為越南人爭取到獨立的「二徵起義」,成為日後越南抵抗外敵的象徵,並且被一代代的越南人傳頌下去。這場起義是越南舊有體制的反撲,從中國看來,如果當時鎮壓失敗的話,很有可能成為失去領土的大事件;因此,中國才會出動大軍,對越南的傳統勢力進行斬草除根式的掃蕩。
註釋
[20]此地為雄王時代的都城,位於今日的河內西北邊。
[21]今日的山西市社。
[22]今日的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