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不存在的房間,隱匿的自戀者

文/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 作家

◎以下涉及《完美殘骸》劇情內容,請斟酌觀看

姊姊從小就比他優秀。

聰明,悟性高,棋藝天賦過人,在父母心中,姊姊近乎完美。在完美的手足面前,他只有兩條路,被比較或是被忽視,無論怎麼走都是坎坷,但他寧可被比較,起碼還能被看見,視線還能停留,可惜他是後者。

姊姊在十四歲那年過世,但他並沒有繼承光環。他努力練習棋技,可惜成績差強人意,他努力鑽研知識,卻沒人在意他腦袋裡裝什麼。他努力爭取教職,最終只能當個行政人員。他用盡一切努力,希望被雙親看見,然而他們總是越過他的肩,凝視著姊姊的魂魄,家門榮光依舊懸缺。畢竟死亡能昇華一切,在活人心中,亡者的地位堅不可摧。

而他什麼都沒有,沒有掌聲,沒有評價,父親只留給他雄性禿。

唯一剩下來的,只有自尊,唯一認同他的,只有自己。既然身後沒有退路,他只能義無反顧地愛自己。從此,他必須不斷自己是個重要的咖,只是沒人識貨,自己受到多少冷待,就代表周圍的人有多淺薄。但他不在意,既然這世界不打算回應他,每個人都當他是個自傲的怪咖,他也犯不著理解別人的感受。即使渴望讚賞,他也不願譁眾取寵,因為俗人們送出的掌聲只會拉低身價。他只要能找到一個懂他的人就好,倘若沒人懂,那就找個潛力股從頭培訓。畢竟,只有夠格的的真命天女,才能配得上自己。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約略推敲出,這傢伙可能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症」(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傾向。然而他行事低調,舉止內向,怎會與如此高張的稱號沾上邊呢?

1991年,時任柏克萊大學的心理教授Paul Wink,透過心理衡鑑工具,將自戀型人格區分為自大炫耀型(Grandiosity – Exhibitonism)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 – Sensitivity)兩大類,也就是通稱的「顯性自戀」與「隱性自戀」。

而「脆弱型自戀人格」,正是本書兇手的人格傾向,原生父母的忽視心態,不穩定的評價輸出,則是此類人格的養成主因。相較於顯性自戀,隱性自戀者的人際態度顯得較為內向、防衛、敏感且焦慮。

自卑與自戀,看似矛盾,實則共生。自卑是原生的心魔,自戀是自我激勵的變奏,兩者彼此纏繞覆蓋,最後走向極端。

此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自戀型人格障礙症有個重要特點:深信自己的獨特性,僅能被其他「特殊人物」或居高位者所理解,並與之相關連。

這個特點,成了整樁案件的起點。

因為自戀者最在意的,就是「特權感」。畢竟在現實世界,他是受支配的一方,他想要的特權都被打回票,唯有親手挑選伴侶,才能奪回支配權。而他屬意的女性,全都是人生勝利組,如此方能與之匹配,最重要的是,此人必須「專屬」於自己。

於是,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讓她被這世界除名。

為此他窮盡畢生精力,在父母留下的古宅中,砌出了一座不存在的房間。在外人眼裡,那是一間陰森的密室,但在他心中,那是一間貴賓室,也是和專屬伴侶廝守的歸屬。一旦她的死亡被認證,她就能在這房裡永遠活著。因此,必須要有幾個替死鬼,來代替他的伴侶被這世界除名,反正與其苟活,不如讓這些人死得其所。

因此他拎起兇器,將替身們一一送往陰間。

對他而言,殺人不是為了滅口,而是續命,不是讓人消失,而是讓更重要的人活下去,因此整樁案件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他不斷提醒自己,謀殺不為報復,不為洩憤,為的是成全愛情,殘肢錯骨都只是獻祭,必須這樣想,才能說服自己這不是下流的髒活,而是尊貴的儀式。

這座房間,不僅安撫了隱性自戀帶來的痛處,也掩護了他的自卑。他是這方寸之地的王,被囚禁的候選伴侶供他差遣,將殞命的待宰羔羊任其擺佈,操弄存亡讓他的自尊感拔升。他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否定,不用煩惱怎樣才能引起關注,他可以恣意需索讚美,每個人都臣服於他,終其一生所幻想的優越感,終於在這一刻走進了現實。

他怎麼可能停手呢?

密室裡絕望低吟,密室外分秒必爭。在那不存在的房間裡,除了瀰漫的惡意、失靈的禱語,是否還留有一息尚存的人性?

翻頁吧,讓我們一探究竟。

延伸書單:
Jean M. Twenge ., W. Keith Campbell(2009)。《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吳緯疆譯。新北市。八旗文化。
Wink, 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4), 590-5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