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開滿鄉野,路邊的花——朱宥勳談鍾肇政的《魯冰花》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聽宥勳談書,心裡油然生出一股熱力,彷彿對文學與藝術的相信,因他的相信而益發堅定,我深深地被鼓舞了,且腦中頻頻做筆記,摘要如下:
一、鍾老被尊為「台灣文學之母」,是因為他從來不僅想到自己,長年付諸行動推同輩作家一把,例如從未謀面的鍾理和。在當時反共文學、現代文學當道的情況下,《魯冰花》在主流媒體的聯副連載,為台灣文學的開展點燃希望,而這希望正是來自鍾老的理念和胸襟。
二、鍾老以樸素的手法寫了一個台灣人民生活及生命的故事,在崇尚晦澀難懂的現代文學風潮裡,貫徹了自身對文學與藝術的主張。而實則,要寫好台灣人的喜悲並不簡單,重點是寫作者自己是否也真正的生活過。
三、《魯冰花》寫一位年輕的代課老師郭雲天在茶鄉小學,發現窮苦的佃農小孩古阿明驚人的美術才華,力爭由古阿明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美術比賽,卻終究敵不過一面倒支持擁有地方勢力,即鄉長候選人兒子林志鴻的決定,黯然辭職了。
四、這個故事要留意的是林志鴻的姊姊此一角色的安排。在同校擔任三年級古阿明和林志鴻班導師的林雪芬一開始是不懂如何欣賞繪畫的,她也認為把景物畫得跟照片一樣的弟弟林志鴻的畫是好的,很為弟弟幾次參賽都落敗不平,但當她聽到郭雲天力讚古阿明的畫,認為小朋友了自己的主張,用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充滿力道,才是自然的,真正的好作品,於是她開始認真思索其中奧義,並表示想來聽郭雲天的課,甚至認為自己應該再去進修。
林雪芬,就是郭雲天播下的認識與欣賞好作品的種籽,她有所成長了。
五、貧富、階級差距造成學校教育的汙染,造成窮人對自身命運的屈從,造成了古阿明來不及看見郭雲天將他的畫送去參選國際比賽的成果,夭折了。但是,這樁悲劇之後,某些人有所覺醒。
六、最後,宥勳朗讀了本書結尾的一段話:「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
我想,這也是鍾老留在我們心中的種籽吧。
魯冰花,中文由學名Lupinus音譯而來,也稱它為路邊的花。總是開滿鄉間小道,花葉凋零後成為農村的花肥。
小小的平凡的人,一如小小的平凡的花,留下風采,留下種籽,在人間流傳。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文學評論者、小說家,《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作者朱宥勳,談鍾肇政的《魯冰花》。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