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擊的巨人》最大的特色不是巨人,而是編劇手法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以編劇──尤其是日本的商業長篇連載漫畫──角度來看,《進擊的巨人》(進撃の巨人)相當特別。
少女漫畫俺所知有限,無從比較,但以日本的少年/青年/成人(不是色情漫畫,而是涉及政治、性或者大量暴力議題的作品)長篇漫畫來看,大多數的作品,在初始的幾話,創作者都會利用情節介紹主角及場景設定,讓讀者明白主角的特色,以及故事會發生在什麼地方。這兩個設定可能單純也可能複雜,不過在前幾話大抵會用比較簡單的描述方式協助讀者快速建立一個粗略的概念,才方便不拖沓地進入並且推動情節,畢竟情節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
有些漫畫會在最初幾話就明確地指出前提,亦即故事發展的方向,讀者會知道主角遭遇的一切事件、解決的一切衝突,為的都是最終想要抵達某個目標。例如《鋼之鍊金術師》(鋼の錬金術師)主角兄弟的目標是取回一開始因鍊成失敗而付出的代價,《鬼滅之刃》(鬼滅の刃)主角行動的原因除了替家人復仇,也要尋找讓妹妹恢復的方法。
《鋼之鍊金術師》及《鬼滅之刃》在完成前提後都很乾脆地結束了,這種情形在商業連載漫畫裡比較少見。不受歡迎的漫畫可能會早早被迫結束連載,前述兩部這類受歡迎的作品,可能會在完成原有前提之後繼續設定下一個前提,讓情節持續發展,最後變成一部看起來和初起時完全兩回事的東西(這就不舉例了)。
另一些漫畫原初會類似單元劇,例如許多推理或知識性的漫畫,例如較早的《危險調查員》(MASTERキートン)、《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似乎永遠不會完結的《名偵探柯南》(名探偵コナン)或者近期的《天地創造設計部》(天地創造デザイン部),都以主角或主角群解決單一事件為主,每個事件幾乎都有需要獨立滿足的前提,一個結束之後開始下一個。這樣的作品雖也是一整部完整故事,但更類似由好幾本小說組合的系列作,不見得會有一個整體的終點。
(說起來《名偵探柯南》是有個整體大前提的。不過,well。)
有更多漫畫在一開始不會明白指出最終目標,或者那個目標可能很不具體,例如《火影忍者》(NARUTO -ナルト-)或仍在連載的《航海王》(ONE PIECE)。單元劇漫畫或者沒有具體目標的漫畫,有時會在中後段加入比較明確的前提,以滿足那個前提做為整部作品的終點。
《火影忍者》是個明顯的例子,整部故事能夠清楚地分成幾個敘事重點完全不同的段落,一直到連結最終大戰。這類狀況與連載時的讀者反應很有關係──倘若讀者對某套東西興趣漸低,創作者和編輯可能就會設法把它結束,嘗試用另一套東西持續吸引讀者。
事實上,商業連載的漫畫作品,會一直被「讀者反應」檢視,包括銷量及票選排行等等;大獲好評的作品一個前提結束後再加一個新的,常常也因類似緣由,而連載越久,與雜誌銷售和周邊產業(包括動畫、相關書籍、模型以及異業合作等等)的關連越深,創作者就越可能被迫繼續產出內容。
當然,在雜誌銷量日減、故事或角色能夠以更多不同形式存續並且獲利的現在,出版社的考量或多或少也會隨之調整,《鬼滅之刃》能夠俐落完結,這類思考或許是原因之一。
不過,因為必須時時依照讀者反應做出調整,連載漫畫的創作者有極大比例不會在一開始就想好整個故事的概略樣貌(就算想好了也不見得能順利進行),而是從連載初始奠定的角色及場景設定朝不同方向試探發展,一方面讓角色在情節中成長(或者拒絕成長,呃不,堅持理念),一方面擴充場景設定。
而這正是《進擊的巨人》在編劇上特別的地方──因為《進擊的巨人》初始的場景設定,其實是為了顛覆這個設定而存在的。
《進擊的巨人》開場說明:大約一百年前,比常人巨大、會吃人(但不消化)的「巨人」出現,人類因而大量滅絕,殘餘的人類築起依似同心圓的三道城牆,將巨人阻於牆外曠野,自己在牆內生活。如此經過百年,許多人未曾親見巨人,已安於在牆內生活,但某日一個超大型巨人出現,與另一名身覆鎧甲的巨人攻破最外圍的城牆,巨人進入牆內肆虐,年幼的男主角艾連(エレン・イェーガー)目睹母親為巨人所食,發誓要殺光所有巨人。
艾連原來就受友伴阿爾敏(アルミン・アルレルト)的影響,嚮往牆外世界、認為人有不受限於城牆而活的自由,加上家庭破滅的經歷,讓他加入對抗巨人的「調查兵團」。如此的角色初始設定容易理解,艾連的行事動機也很簡單,以一般青年漫畫來看,情節會朝這個熱血主角受訓過程及對抗巨人發展。
但作者諫山創想得沒有這麼單純。
《進擊的巨人》原初的場景設定其實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不過因為情節一開始的發展方向與預想類似,所以讀者可能暫先擱置或忽略那些不合理,先隨情節前進。可是累積越多不同衝突之後獲知的資訊,就會越凸顯那些原始設定的不合理。直到整個故事進行到2/3左右,原初的場景設定看起來似乎像其他漫畫一樣擴充了,事實上是整個被推翻了。
諫山創這麼做的原因不是讀者反應,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雖然部分可能仍在連載時做了修改,但諫山創原來就已經想好了這樣的架構。因為《進擊的巨人》並不是熱血青年大戰巨人的動作漫畫,從故事的開始,「戰爭」這個主題就一直存在,只是被掩蓋在戰鬥場面之下。不同群眾對戰爭有不同想法,掌權者對自身利益及群眾利益也有不同想法。這些想法及面對各種情狀產生的做法會相互傾壓,諫山創用了不少篇幅(而且並不是輕鬆過場的日常情節)講述一個社會裡各方勢力的爭鬥,充滿張力的動作畫面是誘人窺探這些的包裝。
原初設定被顛覆之後,諫山創在後續的1/3裡更加聚焦,將主題鎖定在因民族主義而起的戰爭。這部分的故事先是切換了視角,出現十分令人討厭的角色──倘若只停在「討厭」階段,就沒抓到諫山創如此設計的用意,因為那個令人討厭的角色,只要轉換立場,幾乎就會變成故事開始時熱血的艾連。為了理念的戰鬥,以及為了利益與權位所做的控制手段(包括現實及歷史資訊),無論乍看是對是錯,都會顯出民族主義戰爭的殘酷與荒謬。
諫山創的編劇並非完全沒有漏洞,也因為敘事方式而大量壓縮了幾個重要角色的空間,以致於那些角色略嫌扁平;但整體說來,俺認為《進擊的巨人》仍然相當值得一看──他找到了一個特別而有趣的視角來檢視戰爭的不同面向,兼顧商業連載的要求與限制及自己原先設計的架構與主題,這工作並不容易,而且《進擊的巨人》還是他的第一部連載作品。
倘若諫山創的編劇技巧更純熟,加上他明顯進步的畫技,下一部作品,就會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