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北上帶來臺南吉仔肉粽,熓得透而不糜,隻隻入味
Photo credit: beautifulcataya on VisualHunt.com

朋友北上帶來臺南吉仔肉粽,熓得透而不糜,隻隻入味

文/唐魯孫

北平人重土難遷,真有一輩子沒出過城圈的人。談到飲食,有一種定而不可移的標準,就拿粽子來說吧,永遠是白江米蘸白糖或糖稀,要不就是江米小棗。如果您剝一隻火腿粽子嘗嘗,他認為粽子只能吃甜的,吃鹹粽子簡直不可思議。

粽子原本是古人祭屈原用的,最早的粽子用竹筒裝米,後來改用蘆葦包成六角形,所以叫角黍。到了唐、宋踵事增華,有菱粽、錘粽、錐粽、百索粽、益智粽、九子粽。現在,這些粽子的裹法大部分已失傳,只有三角形、包袱形、駝形三數種而已。

舍間雖然久居北平,可是吃起粽子卻是北平式、廣東式、湖州式甜鹹皆備,式樣齊全。初到臺灣,有些朋友知我口味很雜,不是僅吃江米小棗粽子的,所以介紹我嘗一嘗臺南吉仔肉粽,還特地從臺南帶到臺北來。

吉仔的肉粽,近乎廣東肇慶的裹蒸粽,好在不惜工本,花樣繁多,百味雜陳,材料紮實,寧可提高售價,但是貨色不肯抽條。它還有一個特點,煮好之後,熓得透而不糜,隻隻入味,冷吃熱吃均可。跟我們在大陸吃慣的湖州粽子,講究鬆而且爛,正好相反。不過湖州粽子要煮熱了吃,是跟吉仔肉粽最大不同之點。

早年吉仔一隻肉粽,就要賣四十元了,現在臺北九如蔡萬興的肉粽都要賣到二三十元一隻。吉仔肉粽大而充實,現在賣什麼價錢已不清楚,不過這是臺灣小吃中的雋品,就是再貴,買一隻來嘗嘗,跟廣東、湖州粽子來比較也還是值得的。

※ 本文摘自《唐魯孫談吃(新版)》,原篇名為〈吉仔肉粽〉,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