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開平沒有導師,學生三個月到半年換一次班級
文/吳緯中、馬嶔
在開平,每屆的孩子約有三百位。剛入學時,他可能誰也不認識;但到了畢業前夕,大多孩子們幾乎能叫出超過兩百個同學的名字。
「我對高中這三年的時間感受很兩極,有時候覺得過得很快,一眨眼就過了;但有時回想起來,卻覺得過得很慢,好像經過不只三年,更像走過了一場人生。」一位畢業的孩子這麼回憶她三年的高中生活。
孩子的話,聽起來很矛盾,卻相當真實。
在這短短三年的時間,老師們透過課程的安排,將三年拆解成十多個複雜、緊湊的小階段,每個階段各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在每個週期裡,孩子們需和不同的群體建立關係、彼此認識、合作對話、吵架衝突、感恩道別……他們學習如何在一起好好生活。
孩子們對時間獨特的感受的確是相對的,一面來說在每個階段充實、快節奏的步調下,時間過得飛快迅速;另一面來說,每個小階段就好像其他學校的三年,必須和不同的人們展開群我關係,只是在開平,孩子們歷經了十多次這樣的過程。
因此,三年下來,孩子們的人脈增廣了,與人的互動變頻繁了,這也是 PTS 教育中「協作」(Teamwork)的精神。
換班──鍛鍊人際互動的必修課
一年級上學期,開學才剛滿兩個月,老師們就聚在一起,意見不一地討論下個月是否要換班的議題。
因為有老師發現,學生們之間開始產生一些會帶來負面效應的小團體了;也有老師提出,在自己的班級中,有些小孩自覺是菁英,班上階級分明;另有一位老師說,她覺得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過於黏膩,孩子們依賴心太重。
七嘴八舌之後,大家共識決議必須換班。換不同的老師,就像在未來,孩子將習慣不同主管管理的方式。透過換班,也讓學生能多一個資源,多一個談話的對象;兩個老師也可以結盟,合作陪伴學生。
在傳統的學校裡,一般就是三年跟一位導師,容易產生固著性和依賴感,甚至累積師生間忿忿的怨念。然而在開平沒有導師,而是用關懷老師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和不同老師相處、合作,練習人際互動、關係處理。幾乎半年就換一次班級,有時甚至三個月就換一次。
於是,老師們決定玩一個老師調換的大風吹。公告學期下階段老師名字時,有的班級歡聲雷動,也有班級哀鴻遍野。
到了高一下的時候,老師們的心臟更大顆,老師們讓學生們用個別抽籤的方式,隨機決定班級的組成。
二、三年級之後,當孩子們慢慢培養出獨立、自主的特質,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組班級,自己決定班級的成員。
一次又一次,老師們嘗試打破慣性(對學生和老師都是),跨出舒適圈,讓孩子學會和不同的同學、老師合作相處。在這樣的轉換中,孩子必須習慣不同老師的領導風格,學習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也對應到社會中,主管、同事會不斷變動的真實情境。
※ 本文摘自《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原篇名為〈關鍵字 No.5:協作 Teamwork 真實的合作,讓1+1=3〉,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