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交行為被迫停止,會激起我們想進食的渴望?
photo credit: Pexels

當社交行為被迫停止,會激起我們想進食的渴望?

文/BBC MAGAZINES LIMITED

麻省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僅僅 10 小時完全孤立,就會在人腦中引發類似飢餓的感受。

這項研究如何進行?

渴望感是個非常主觀的感受,要研究它,標準方式是透過飢餓。蕾貝卡.薩克斯(Rebecca Saxe)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在她和團隊進行的實驗中,先讓受試者禁食比平常更長的時間,感到飢餓後,再以圖片形式向受試者呈現他們想吃的食物,這樣就能在腦中觀察到渴望反應。

【關鍵字】
Craving (n.) 渴望感
Hunger (n.) 飢餓
Dopamine (n.) 多巴胺
Isolation (n.) 孤立
Autism (n.) 自閉症
Subjective loneliness (n.) 主觀孤獨感

Both food cues when you’re hungry and social cues when you’re isolated evoke this basic craving response. 人在飢餓時獲得食物刺激、和在孤立時獲得社交刺激,都會引發這種基本渴望反應。

雖說這是個主觀感受,但實驗可透過大腦深處的「黑質」(substantia nigra)來觀察,這個構造非常小、非常細緻,能製造多巴胺,是測量渴望感最好的來源。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想探討人類被孤立後,想起自己錯過了什麼時,是否會刺激相同的神經迴路。

每位自願受試者都同意接受一天不進食、另一天完全不和任何人見面的實驗設計,有任何虛擬或實體的互動都不行。當天實驗結束時,研究人員先讓受試者瀏覽一些圖片,圖片上是他們最愛的食物,以及最喜歡的社交活動。接著再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量測黑質中的神經元活動,檢驗結果是否如預期,也就是受試者飢餓時對食物的反應會比較大。另外,也觀察孤立一整天之後瀏覽社交互動的圖片時,相同腦區會不會有反應。

有什麼發現?

黑質是這項研究主要探討的腦區,結果發現人在飢餓時獲得食物刺激、和在孤立時獲得社交刺激,都會引發黑質中的基本渴望反應。渴求食物和社交互動都會造成直接且相似的反應,這結果非常有趣。

此外,實驗在一天之內就可觀察到效果,令研究人員非常驚訝,最初設計研究時,他們就曾爭辯 10 小時孤立是否足夠。由於參與者必須得知他們自願參加的內容,因此一開始研究人員也擔心,在清楚知道實驗只會進行一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還會感覺孤立?最後結果指出,對多數人來說,這段時間的隔離確實會讓腦部產生渴望,不過每個人受影響的程度不同。

過程中,完全沒有實驗人員和受試者產生互動嗎?

薩克斯解釋,參加科學研究通常是社交性十足的經驗,學者會和受試者解釋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程序如何進行,因此團隊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在沒有社交互動的情況下讓受試者進入磁振造影掃描儀。

受試者會被告知進入掃描儀的程序,並確保自己能夠接受。這其實是研究中最大的挑戰,他們得事先接受訓練,學會自己進入儀器內。參與其中的研究員人數也得盡量減少,穿上防護衣並戴上口罩,這樣受試者就無法看見他們,之間也不會有任何互動。

這和COVID-19實際施行居家隔離有何差異?

研究中受試者的隔離經驗更加嚴峻,疫情期間大家經歷的是較長期、較複雜的隔離狀況,身邊還是有少數的人陪伴,也能夠接觸所有形式的媒體,包括手機,但研究受試者在 10 小時的隔離當中,完全沒有和任何人互動。

※ 本文摘自《BBC專家為你解答:熱門議題背後的科學》,原篇名為〈社交孤立會引發和飢餓相同的渴望?〉,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