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我的興趣就是「不擅長運動」

文/金芝媛;譯/許鴈羅

我的興趣算是蠻普通的。當初進公司時填的資料上就有「興趣欄」,我真的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除了閱讀、電影欣賞之外的答案,但是現在,或許可以毫不猶豫地寫下某個答案了吧!

如果問大家:「為何會選擇它作為興趣?」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因為有趣啊!」或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如果再繼續追問的話,不出意外大概都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接觸之後,發現自己蠻有天分的。」就像是不抱特別的想法去參加了一日料理課程,結果被稱讚能完美地將蛋白和蛋黃分離;或是在其他學生面前,被稱讚煮得很好等,這些經驗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雖然說,興趣是自己在做的時候能感到趣味的事情,但是人們在選擇興趣時,其實偏向選擇自己還蠻感興趣,同時具有一定天分的事情。

理由很簡單。因為不管是什麼事情,做得好就會覺得很有趣。所以如果想要享受一件事情的話,在某個程度上需要以「做得好」為前提。

雖然說,興趣就是一種自我滿足。但想想,我們在一年內投資了非常多的時間努力學游泳,結果一起去的朋友連蝶式都已經游得超好,而自己卻連自由式都還學不好,是不是會覺得很洩氣呢?又例如,一般學吉他時,大約半年就會學到《愛的羅曼史》(Romance d’Amour)了,但是自己卻連指法都還背不起來時,大家還會繼續把吉他當作興趣嗎?

我們在這裡說的天分,並不是指能夠做為職業的才能,而是指要做這一件事應該具備最基本的素質。

在網路或是圖書館搜尋女性運動相關書籍或文章時,可以發現大家運動的契機多半是「我之前曾經運動過一段時間」、「和同儕相比,算是容易練出肌肉的類型」,以及「我能舉起和男生差不多重的東西」等,和我可以說是不同世界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會運動的女生,就算是「謊話」也能被奉為「圭臬」,而不擅長運動的女生,可能因為根本就不會和大家分享有關運動的事情,因此也不會有相關的文章。

我不論是先天或是後天,在對任何興趣都沒什麼天分。不過,現在如果要填興趣的話,我應該會模稜兩可地寫上「運動」。

從開始接受PT課程算來也已經超過兩年了,但現在的肌肉量依然徘徊在基礎入門階段。雖然大家可能會說:「這樣已經進步很多了,不是嗎?」不過,大家如果在網路上看過這篇文章一定會感到咋舌,那就是有人一輩子都沒運動過,但是他的肌肉量是二十六公斤。

我的身體天生就比較容易消耗熱能,也就是消耗能量的能力要比吃東西更強,像我這樣的體質如果不去當吃播 YouTuber 的話,簡直就是一無是處。雖然年過三十的我,比一般上班族來得瘦,但是這個瘦,不是給人纖細,反而是瘦弱的感覺。

不管我怎麼計算熱量,調整飲食,體重也不太會增加。為了強身,我購買了國外的營養品,並且定期向某網站訂購煙燻雞胸肉,不過這些東西並沒有變成我身體的肌肉,反而只是讓我的身體忙於消化它們,變成昂貴的排泄物而已。如果體重無法增加的話,肌肉量當然也不會增加,所以在運動時,也就不能增加器材的重量了。不管投資了多少金錢和時間,我只是原地踏步或是往後踏步。這樣的心情該有多麼鬱悶,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雖然說體重不是唯一指標,但是看著上個月還做著徒手深蹲的男生,現在已經可以舉著八十公斤的槓鈴做深蹲,我只能羨慕地嘆息。還有看著新加入的女會員,已經可以在坐式腿部彎舉訓練機(leg curl machine)上進行二十公斤的訓練時,我又忍不住眼紅了。可能是想起一年多前被問到「現在(運動實力或肌力)達到平均標準了吧?」那時不禁脫口而出「還在平均以下」的這句話,讓自己感覺蠻受傷的,不過在那之後,我並沒有發現到自己有所成長。

不只是肌肉量,我連運動神經也不好。我的運動神經差到在一開始學習直腿硬舉(stiff-legdeadlift)動作三小時後,就得到了全體一致認證。不管是學習什麼動作,我之後都一定會畫圖加上作筆記,因為有想要複習的想法,還會看 YouTube 或是書本來找出相同的動作跟著做,不過即便如此,我做運動時,看起來不像在運動,反倒像是舉著啞鈴在跳舞。

之前,我曾經有一度認為我的運動神經之所以不好,可能是因為柔軟度不佳。所以我硬是擠出中午的休息時間,練了大約半年左右的瑜珈,結果連瑜珈實力也是平均值以下,最後我只好苦悶地結束我的瑜珈生涯。

像這樣渾身上下真的找不到一點運動細胞的我,卻開始運動,還被周邊的朋友戲稱像是「魚兒在騎腳踏車」,大家就能想像我和運動有多麼不搭了。還不如把小時候喜歡的繪畫或是樂器演奏當作興趣,這樣比運動更適合我一百倍呢!但是不知為何,體能是全校倒數的我,就是無法放棄運動!

用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賭注,成功的機率會比較大。因為只要花更少的錢和時間就能得到比別人更大的成果。將擅長的事情做得很好,而得到他人的稱讚,真的是一件相當愉快的事情。隨著年紀增長,如果喜歡上自己做不好的新事物是相當累人的,尤其這件事情自己又沒有天分的話,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

不過,連結我和運動的,或許就是「對不擅長的事情隱約有種莫名的執著」這樣的心情吧!運動一段時日之後就更明白地發覺,對我來說,運動就和記者的工作相似。

比方說:記者常要聯絡一些單位,但窗口幾乎都每一、兩年就變換,瞭解新的窗口並建立人脈通常也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每次都在快要看見曙光時,人員又變動了。因此也只好重新把好不容易東拚西湊好的沙堡推倒,再次重新歸零,如此反覆著。雖然說聯絡窗口的變動,久了之後也會有一定的邏輯,也能得到某些訣竅。不過,記者的生活真的總是充滿混亂和未知數。

在這樣的記者生涯中所獲得的教訓,如果要選出一個最厲害的,那就是不擅長某些事也會是一種優點。簡單來說,就是不讀書的孩子更能成為優秀的老師。因為他比任何人都能了解不讀書的孩子的心情之故。記者因為總是混亂無知,只能提出相對基本的問題,反而更容易接觸事件的原點;因為他們比較接近一般人的視角,反而更容易提供一般人需要並且能接受內容。

在一個領域上耕耘了數十年的專家,他們的專業程度很值得尊敬,不過對大眾來說,卻不是最好的說明者。

如果長時間待在相同的單位,那麼就很容易陷入以為自己是專家的幻想之中,這是因為他們經常見面接觸的都是該領域專家。

韓國有一句俗諺說:「書堂狗三月,也能吟風月。」所以,我們隨時都要保持警戒,不要讓自己因為很熟悉某件事物後就鬆懈,覺得一切都駕輕就熟。像我就覺得傻呼呼才是記者的本質,也是記者存在的理由。

運動對我來說也是件沒效率的事情,努力、掙扎和忍耐的時間,可能就是幫助我維持在「傻呼呼」狀態的原因也說不定。然後,透過這個傻呼呼的狀態,才能把更多關於運動的喜悅和大家分享。

※ 本文摘自《再這樣會死掉吧!所以我開始運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