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我覺醒,我批判,我反抗——朱嘉漢談赫伯特.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向嘉漢及聽眾們坦承,《單向度的人》是近年來少數重新喚起我內在的激動與熱血的書,我甚至坐不住。尤其本書共三部的第一部第三章〈不幸意識的征服:壓抑性的反昇華〉談文學與藝術存在的必要性與危機,更是深有所感。由於社會角色、個人經濟考量或已內化的目標導向,若非從事的是文學、人文出版工作,恐怕我對組織需求、一體化及技術進步的任務實踐,此一扁平的、單向度的狀態,將缺少更多體察與反省吧。

非常感謝嘉漢在這個仍然愈趨一致的工業文明社會進程之際,帶來這一部提醒反對與批判意識及作為是如何重要的社會學經典之作。摘要如下:

一、《單向度的人》是生於柏林的猶太人、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馬庫色在二戰爆發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後,長期觀察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為消費主義及發達工業文明社會中,組織以自身及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全面追求技術進步、並提供看似民主自由的菜單式的選擇,做為管理與控制的手段,並比較蘇聯的共產主義社會,對兩者在社會壓迫上的相似性,提出分析與檢討。

二、嘉漢提醒,所謂的「單向度」,對應的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多元化」。單向度的相反是雙向度,亦即,在單向度社會的對面指的是反對或反抗的力量。

三、也就是說,在高度工業發達的社會,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覺得已獲取更大的自由和選擇,壓迫感逐漸消弭,例如在消費上,較底層的階級也有能力購買中上層階級的生活用品或奢侈品,以致有了平等和自由的錯覺,大眾的思考和行為在大眾媒體和行銷廣告宣傳攻勢下變得單向化,習於同質性的觀點和意見。

四、這種單一化的傾向更表現在企業或團體的組織內部,勞動階級認同總體營運方針,甚至包括福利政策,自以為參與了規則或辦法的制定,實則仍被框制在內部所形塑、堅不可摧的大帽子底下,但因為生計獲得改善,而對於成功與進步的假象,對於身體上及心理上的各式無形剝削越來越麻木。

五、馬庫色提出批判性思維及反對力量的重要性,而且唯有「大拒絕」才有可能打破既定狀態,新生氣象。

六、 馬庫色強調「藝術就是大拒絕」。這是由於文學藝術的本質就是異化,它維繫和保護著矛盾,揭示了人和自然在現實中受壓抑和排斥的向度。這是因為虛構的作品顛覆了日常經驗並揭示其殘缺不全和虛假之處。而藝術只有做為否定的力量才能擁有這種魔力。

七、 奈何「不斷發展的技術現實迫害了藝術異化的傳統形式,使得某些藝術風格失效,藝術的實質內容也失效。」亦即,在單向度的社會哩,文學藝術也遭遇了單向度的危險!

此外,嘉漢另有什麼重點提示,最後又引了書末哪位思想家的話給予期許呢?
更多精形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禮物》、《裡面的裡面》的作家朱嘉漢,談赫伯特.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