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Gadjo_Niglo

《孤獨》——後疫情時代的溫柔啟示

文/宋文郁

「孤獨」一直以來似乎是不斷纏繞著詩人、作家與藝術家的議題。這種感受私密到難以啟齒,卻也共通到只要一聽見這個詞,我們總能將某些時刻的自己代入。孤獨是夜晚到來時遲遲無法闔眼的自己、是怕黑的人打開的一盞夜燈,是我們在人群中怯弱蠕動的嘴唇。

我們都知道孤獨,卻鮮少能讀懂它。在後疫情時代下,孤獨更漸漸成為我們無法再視而不見的命題。而夏布特的《孤獨》,便是一個深深反思孤獨,並將它描述得非常美的故事。

在故事的開頭,藉由夏布特簡潔、沉穩的筆觸與俐落的分鏡,我們的視角從海面的細碎波瀾、成群的海鷗,漸漸聚焦到一艘小船,以及孤島上挺立的燈塔上。燈塔光是矗立在那裡,便散發出孤獨的氣息,使我們不禁猜測書名《孤獨》和這座燈塔脫不了關係。

之後,透過船長與船工之間的對話,我們終於知道了孤獨的由來──燈塔中住了一個畸形的男人,他的名字就叫「孤獨」。

像《鐘樓怪人》中的加西莫多一般,主角「孤獨」也是個因為畸形而被幽禁在高塔之中的男子。和加西莫多不同的是,他不能在人群中穿梭、尋找容身之處,而是全然的被隔離──他身處的不是熱鬧、繁華的巴黎聖母院,而是無名海域中的一座孤單燈塔。他的生活是日復一日的單調、重複,一成不變。

早上,他起床;午後,他拿起釣竿來到海邊;夜晚到來時,他餵完他的小金魚,在書桌前用辭典玩起猜字遊戲。他在書桌前看著辭典中的那些字,腦中奔放出那些天馬行空卻不盡真實的想像──「真菌」是長滿菌菇的人臉、「雙簧管」是佈滿按鍵的小提琴、「仙女」是雜誌上一個普通的女人、「怪物」是鏡子中的自己。「想像力」:人透過意象、虛幻或是感知型態來再現自我想法的能力……「孤獨」的世界的確就是這樣構成,在書桌前翻看著辭典,建構起屬於他和小金魚的宇宙。

但是這一切想像,從某個時刻開始已經無法繼續支撐孤獨的人生。我們不確定是從哪一刻開始,孤獨對自己五十年來習以為常的一切生活感到動搖?是從他發現一個陌生女人竟能隨意到來又離開這座島嶼開始嗎?是船工留下一封信問他「有什麼能讓你快樂嗎」的那天?還是他被辭典告知他身處的地方是「監獄」的那一刻?

可以確定的是,當孤獨坐在書桌前翻看著「世界的模樣」時,他知道,他不再希望他的世界只是想像。

當主角顫抖著手將魚倒入海中,告訴牠「沒有理由讓你跟我一起被關在這裡!」,接著獨自回到暮色漸昏的房間。

我們不知道被倒入海中的那隻小魚最後是否有活下來,也不禁擔心起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但看見提著行李、站在岸邊的身影,我們明白到,終究,他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堅強。

夏布特的《孤獨》一書並不多話,卻用非常簡潔的語言,與富含深意的畫面,道盡了孤獨的面貌。

主角的畸形與悲傷身世,讓這個故事看來像是遙遠國度的童話,然而我們卻也能在故事中隱約窺見自己的倒影。在這個時代,我們有了更新的科技,智慧型手機、高速傳遞的網路,情感卻像是隔了一層膜,費盡心思卻無法順利傳達。故事中,「孤獨」從出生開始便被困在高塔中,然而現實中的我們也未必比他自由多少。白天,我們日復一日被禁錮在同樣的生活中,重複著我們未必樂意,卻也無法脫軌的日常。夜晚則躺在床上,報復性熬夜的我們在黑暗中看著手機螢幕。藍光映照在我們的瞳孔上,我們看著朋友的臉書動態、Instagram 發文,看著幸福洋溢的他人,看著那一切看似與我們有關又無關的瞬息萬變,想像著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性,又想到為什麼自己此刻還在這裡。

主角身處在夜晚的燈塔內,我們則身處在五光十色的都市叢林中,但在那一刻,我們確實都感受到了同樣的孤獨。

事實上,在故事中同樣孤獨的也不是只有主角一人。每天默默將物資運給「孤獨」的船長、待過監獄的船工、「孤獨」的父親,甚至被丟包在荒島上的陌生女人……每個人都一度被孤獨壟罩,直到船工遞出一封信給「孤獨」、船長試著告訴船工他不介意他的過去、當故事最後「孤獨」收拾好行囊,走到岸邊──在他們試圖伸出手觸碰彼此的那一刻,似乎才終於穿透了孤獨的膜。

而主角孤獨,即使擁有畸形的外貌,他的世界卻也比誰都純粹、美麗。若這真的是夏布特精心做出的隱喻,我認為他想說的是,在「孤獨」令人畏懼、生厭的表象下,其實它是某種純粹的狀態。孤獨帶給我們的感受總是悲傷的,看見孤獨這個詞,我們便直覺地想到寂寞、幽閉,但就像主角一般,在接觸到他者、意識到自己的渴求之前,「孤獨」其實無比純粹。所以我不認為夏布特想說的是孤獨與悲傷的故事,我認為他想說的是,當原本應該純然的孤獨開始崩解,我們該如何接受它的崩解,並看見是什麼樣的渴求,使孤獨開始刺傷我們?

就像「孤獨」其實每天都能離開那座塔,但直到崩解的那一天,他才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渴求的世界早已不再只是如此。

疫情肆虐的現在,孤獨也變得更加顯見──隔離、恐懼、歧視、仇恨……我們的步伐似乎也變得固著、迷惘,被困在命運為我們築起的高塔。

然而就像「孤獨」的迷惘使他終於決定走出那座孤島,在這段期間片刻的迷惘過後,或許我們也終於能收拾好行囊,等著迎接我們離岸的那艘船來到。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最私密的感受,最共通的詞彙:

  1. 孤獨世紀,陪伴有價──我「租」了你,請成為我的朋友
  2. 要好好活著,必須學習在一起,也學習孤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