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學開始的作文教育,卻成為日後寫論文的障礙
文/上野千鶴子;譯/涂紋凰
從小學開始的作文教育中,你是否也曾被老師要求「請直接寫出你的感受」?我認為這種指導方式,實在很令人困擾。學校需要的文章教育應該是「書寫時以資料為基礎並提出證據,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光靠「先思考後書寫」並不足夠。沒有根據的思考,就是「成見」的代名詞。不斷在自己內心挖掘,也無法發現什麼。別人並不想聽你個人的感情、經驗、成見或者信念。你應該非常了解人們並不關心別人的人生。成為資訊生產者,是一種把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價值的資訊化為知識公共財的行為,所以必須生產相應的資訊。
順便抱怨一下,我覺得義務教育後的國語教科書大半都是文學家的作品,看了真的很煩。從散文到韻文都是可以任意解釋、鑑賞含有多重意義的文章,再加上文學青年風格的國語教師講解,根本就是大錯特錯的語言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做得太過火,導致偶爾會有人說出「日語本來就不適合邏輯性思考」的狂暴言論,但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這種人只是沒讀過、沒寫過有邏輯的文章而已。我認為國語教科書應該多採納人文、社會科學家撰寫的邏輯性文章才對。
還有,在考試的時候,比起「這個時候作者感受到什麼」更應該問「這個論證的方式是否有說服力」才對。沒有受過這種訓練的小孩成為大學生之後,就必須從寫文章的方式開始教。
文章要有邏輯,就不能讓讀者有很多種解釋。無論什麼用語都必須先下定義,讓詞彙有單一的解釋,一旦確定用語之後,不管文章看起來有多無聊,都必須從頭到尾貫徹用語,不能讓邏輯架構鬆散,必須縝密地論證。因為文章就是要正確傳達內容給讀者,如果有解讀錯誤的情形,責任一定在撰寫人的身上,這就是研究論文的禮儀。
如果不想做這麼無聊的事,就表示你不適合成為資訊生產者。當然,作家和詩人就廣義來說也是資訊生產者,但資訊必須被消費才有價值。對自己有價值的資訊,不見得對其他人也有價值。「無論如何都想生產對自己重要、專為自己量身訂做的資訊」,這種人應該到處都有,但只要沒有消費者,就等於是在唱獨腳戲。世界上有很多沒讀者的抽屜詩人、部落格作家,但對研究者來說,無法共享的資訊就沒有價值。
※ 本文摘自《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原篇名為〈作文教育的錯誤之處〉,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