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在江戶時代,沒有「日本人」

文/古市憲壽;譯/賴詩韻

為什麼江戶幕府會結束,並進入明治時代?「因為培里逼迫開國」、「因為江戶幕府氣數已盡」、「因為基層菁英對幕府的不滿終於爆發」,我們應該可以得到各種答案。

不過,這些都並非是這道問題的核心所在。關鍵在於,日本採用了源於西方的民族國家體制。也就是說,要是江戶幕府能撐到現代,再廢除身分制度,並採取類似民族國家的體制,應該就和二十一世紀日本的狀態和人們的生活差不多吧。

當然,除了採用民族國家體制以外,應該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邁向近代化,但如果不是透過這個體制,日本的發展應該會比較緩慢[155]

民族國家究竟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日本的研究專書經常參照的定義:「所謂民族國家,是指在固定的國境領域內主權獨立的國家,居住其中的國民,共同擁有一樣的國民意識。」[156]

這段文字講得真是拐彎抹角。比方說,由有以下想法的國民所成立的國家,就是民族國家:「在日本出生,父母都是日本人,那自己也會是日本人。日本人說日語、在奧運中毫無條件支持日本人選手。從海外抵達成田機場或羽田機場,會有回家的感覺。萬一發生戰爭,也會站在日本這邊。」你可能會覺得這很正常,不過,江戶時代反而很少有人這麼認為。

明治時代以前的日本,不能被稱為民族國家,那是因為在江戶沒有國民,也就是沒有所謂的日本人。列島上的確居住了三千萬以上的人,除了菁英階層外,平民們也大致可以想像自己居住的土地長什麼樣子,也大約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做日本,再加上讀書習慣的普及,至少書寫的文字都是日語。雖說如此,他們與現代的日本人相比,在意識和想法上還是略有不同。

在江戶時代,平民隸屬村或町(城鎮),由所屬的藩主管轄[157]。畢竟是自己繳稅的對象,民眾應該知道自己所屬的藩的名字,也應該有人頗為愛戴自己的藩。不過,這之中究竟存有多少日本人的自覺,還真是不好說。比方說在幕末時期,歐美聯合艦隊與長州藩之間爆發了下關戰爭,據說農民和城鎮居民非但沒有跳出來協助戰事,甚至還抱怨「真令人困擾!」、「真倒楣!」、「還波及到我們!」[158]把戰爭當作是別人家的事。

戊辰戰爭雖然不是對外戰爭[159],但當時在會津若松城下的商人、職人等各地民眾都趕忙逃離了戰場。不要說對日本這個國家,當時很多人就連藩也都不放在眼裡。

二十世紀中葉爆發的太平洋戰爭,有許多年輕人留下「願意為日本犧牲」的遺書,毅然赴死,跟江戶形成強烈對比。下關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隔不到一世紀,有這麼巨大的轉變,關鍵原因在於民族國家制度。

民族國家體制是人類的大發明

多數居住在現代日本,且擁有日本國籍的人,都自覺自己就是日本人,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共同的能力和思考方式。例如,日本人應該要比其他國家的人更會說日語、衛生觀念佳,而且非常了解活躍於日本的人物安倍晉三(按: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松居一代(按:日本女演員)和戴夫.斯派克特(按:Dave Spector,美國人,在日本生活和工作,是一位外國電視節目製作人)等。把居住在國境內的人,培育成擁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就是民族國家的宗旨所在。

我在前面曾經提到寺子屋,全日本雖然有無數間寺子屋,卻沒有共同的教育課程。且因不是義務教育,隨著地區和身分的不同,教育水準也會有極大的差異。

根據明治時代文部省的調查,隨著地區、身分和性別的不同,識字率會有極大的差距。比方說,一八八四年的鹿兒島縣,約有八成的人不會寫自己名字,但同年在滋賀縣卻大約只有三成。女性的識字率尤其偏低,鹿兒島縣有九六%的女性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一八七二年以後,日本開始對六歲以上的男女實施義務教育,但即使經過十年以上,也仍然有很多人完全不識字[160]。江戶時代的不識字率應該更高,估計識字率可能只有兩成而已。因此,明治政府為了培育日本人,全國開始統一實施義務教育。當然這項措施並不是出於愛護人民,而是基於富國強兵的需要,才急著培育人民。

明治日本最大的任務,就是提升經濟、加強軍事力,因為對明治政府來說,當時的世界情勢很緊張。就拿東亞來說,中國(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打輸英國,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日本北方也有俄羅斯的南下政策在虎視眈眈。實際上,當時的亞洲和非洲,都逐漸落入歐美列強的手中。

明治政府察覺,如果不增強國力,日本就會變成殖民地。不過當時的日本,真的會遭到其他國家侵略嗎?專家學者的看法不一。清朝雖然在鴉片戰爭打輸了,但也不致於亡國[161]。不過,就算當時的江戶幕府有存續下來,社會最終應該也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十九世紀是技術革新的時代,全世界都免不了發生劇烈變化。

註釋
[155] 歷史由無數的「IF」(如果)累加而成,很難只憑一個條件去假設世界是否會有所不同。假使明治維新沒有發生,日本可能會與俄羅斯發生衝突,並淪為殖民地,那之後或許不會有英日同盟,而是會變成日俄同盟。如此一來,日本就有可能避掉二十世紀的戰爭所引發的慘劇。
[156] 歷史學研究會編《對於民族國家的疑問》(国民国家を問う),青木書店,一九九四年。引用並省略掉部分內容。
[157] 江戶時代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村和町。村和町由俸祿一萬石以上的大名、俸祿未滿一萬石的旗本(按:日本武士的一種身分),以及幕府等領主管轄。不過,當時不像日本現在的都道府縣制,有明確的界線劃分各縣。領主可能會突然被換掉,或是出現由一位領主管理數個村和町的情況。松澤裕作《日本近代,從町村合併中誕生》(町村合併から生まれた日本近代),講談社選書メチエ,二○一三年。
[158] 谷川薰《幕末長州藩的攘夷戰爭》(幕末長州藩の攘夷戦争),中公新書,一九九六年。
[159] 戊辰戰爭發生於幕末至明治初期,是明治新政府軍和舊幕府軍的內戰。
[160] 義務教育的對象都是孩童。因此,即使義務教育已經實施一段時間,成人之中還是有很多不識字。有關識字率的資訊,請參考日本文部省〈日本帝國文部省年報〉。
[161]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實際上,那是鴉片戰爭爆發、半個世紀以後的事。順帶一提,幕末時期,日本被迫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與清朝戰敗被迫簽定的南京條約有很多共同點。比方說,喪失關稅自主權和領事裁判權。

※ 本文摘自《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原篇名為〈明治維新,強兵之國計畫正式展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