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一刻起,海地淪為人間煉獄

文/詹姆斯.洛溫;譯/陳雅雲

哥倫布引發了兩個後來徹底改變種族關係、以及改變現代世界的現象:其一是奪取西半球原住民的土地、財富與勞力,導致他們幾近滅絕,其二是跨大西洋的奴隸買賣,後來導致種族主義底層階級的出現。

哥倫布在第三次航程中沿委內瑞拉的海岸航行時,經過奧利諾科河(Orinoco River)。他寫道:「我相信這是一個龐大且迄今未知的大陸。這條大河和這片新海洋是這個觀點的最佳佐證。」哥倫布知道這片土地若僅是一個島嶼,絕對無法提供這麼大量的水流。哥倫布返家後,在其盾徽上的島嶼圖案中新增一個大陸。這個圖案就位於其盾徽左下角且占四分之一的比例,這顯然駁斥了美國歷史教科書作者的說法。

加勒比海大多數島嶼上的居民阿拉瓦克族,給哥倫布的第一印象其實相當好。他在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三日的私人日誌中寫道:「破曉時分,一群群民眾來到海岸,他們全都年輕力壯,容貌英挺,頭髮鬆而不卷,粗如馬鬃。他們的前額特別寬大,是我至今所僅見。他們的眼睛大而美,具加那利群島居民特有膚色,但並非黑人。」(這段話成為加那利人的凶兆,因為當時西班牙正致力於消滅這些島嶼上的原住民。)

哥倫布接著描述阿拉瓦克族的獨木舟:「有些足以容納四十或四十五人。」最後他才開始記述他真正重視的事:「我對他們親切有禮,努力探詢其是否擁有黃金。見到其中一些人懸掛在鼻下的細碎金屬後,我以手勢交流得知南行或朝該方向繞過島嶼,即可找到以巨杯裝盛黃金的國王。」這個島有可能是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嶼,第二天黎明哥倫布航行到這個島的另一邊,看到兩、三個村莊。他的描述最後以帶有威脅意味的字眼結尾:「我能以五十人征服所有居民,隨意統治他們。」[54]

哥倫布在首航時,綁走十到二十五名美洲印第安人並帶回西班牙。[55] 儘管最後只有七、八名印第安人活著抵達,但他們及隨船回來的鸚鵡、金飾和其他異國物品仍在塞維雅(Seville)造成相當大的轟動。西班牙國王和女王為哥倫布的第二次航行提供了十七艘船、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人、加農砲、十字弓、槍、騎兵和軍犬。

著名的科幻故事《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接下來發生的事。威爾斯(H. G. Wells)在寫這個地球人遭科技先進的外星人侵略的故事時,原本就帶有寓意。在這個故事中,害怕的英國平民(在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改編自這個故事的著名廣播劇中,則是新澤西州人)就像加那利群島或美洲的「原始」人,而可怕的外星人則象徵科技先進的歐洲人。威爾斯希望我們在對故事中的地球人產生認同感時,也對一四九三年的海地原住民、一七八八年的澳洲原住民,或今日亞馬遜河上游叢林的原住民產生同情心。[56]

暴力鎮壓

哥倫布和他的部屬於一四九三年返回海地時,要求當地居民交出食物、黃金、紡棉,以及任何他們想要的一切,包括要求婦女以滿足性需求。為了確保這些原住民合作,哥倫布採取施加懲罰以儆效尤的做法。印第安人即使只犯一個小錯,也會被西班牙人割掉耳朵或鼻子。然後這個遭殘害的人會被送回村裡,做為西班牙人能施加殘酷嚴懲的活證明。

這情況持續一陣子後,當地原住民無法再忍受下去。起初他們大多被動地反抗,拒絕為西班牙人種植食物,放棄西班牙人聚落附近的城鎮,但是最後阿拉瓦克族仍然開始還擊,只不過他們的棍棒和石塊敵不過武裝的西班牙軍隊,如同《世界大戰》中地球人的來福槍敵不過外星人的死光一樣。

原住民企圖抵抗的行為給了哥倫布宣戰的藉口。一四九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哥倫布出兵征服阿拉瓦克族。拉斯.卡薩斯描述了哥倫布整軍備武鎮壓反叛的過程:

由於司令察覺這片土地的人民天天拿起武器,而且是荒謬的武器……他迅速前往鄉間,以武力驅散和鎮壓整座島的居民……為此,他選出兩百名步兵和二十名騎兵,加上大量的十字弓和小型加農砲、長矛和劍,除了馬匹之外,還用一種更加可怕的武器對付印第安人:二十隻獵犬,一旦放開就會立即將印第安人撕碎咬裂。[57]

最後獲勝的自然是西班牙人。塞爾引述斐迪南.哥倫布(Ferdinand Columbus)在為他父親所寫的傳記中說:「士兵接連射殺數十人,任憑軍犬將他們裂肢破肚,把奔逃的印第安人追進樹叢,用劍和矛串起,在『神助』之下迅速獲得全勝,殺死許多印第安人和俘虜。」[58]

恐怖統治

儘管找不到大量黃金,哥倫布仍然必須以某種形式支付利息。於是在一四九五年,駐守海地的西班牙人開始大規模的掠奴行動。他們把一千五百名阿拉瓦克人驅趕成群,從中挑出最好的五百名,後來這些人當中有兩百人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死亡。然後他們另外又選出五百人做為島上西班牙人的奴隸,其餘的加以釋放。

一名西班牙目擊者在描述這次事件時說:「他們當中有許多是懷裡抱著嬰兒的婦女。她們害怕我們去而復返又想成功逃走,所以把嬰兒隨地放下後就開始絕望地奔逃;有些甚至越山過河,跑到離我們的伊莎貝拉聚落七、八天路程遠的地方;因此,從現在起幾乎捉不到。」[59]哥倫布很興奮,並在一四九六年寫給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的信上說:「以神聖的三位一體之名,我們得以從這裡送回所有可販賣的奴隸和巴西木材。卡斯提(Castile)、葡萄牙、亞拉岡(Aragon)……和加那利群島都需要許多奴隸,但我想他們在幾內亞找不到足夠的奴隸。」他對印第安人的死亡率秉持樂觀的看法:「雖然他們現在會死,但不會總是如此。黑人和加那利人只有在剛開始時會死。」[60]

納貢制度

套用漢斯.康寧(Hans Koning)的話來說:「希斯潘諾拉島(Hispaniola)開始恐怖統治。」西班牙人為娛樂而獵殺美洲印第安人,並且謀殺他們充作狗食。哥倫布確定島上有黃金,但因一直找不到而憤怒,後來他設立一個納貢制度。他兒子斐迪南記述了這個制度的運作方式:

(印第安人)全都承諾每三個月向天主教統治者納貢:在金礦所在地希包(Cibao),年滿十四歲者必須繳納裝滿一個鷹鈴的金粉;其餘每人必須繳納二十五磅的棉花。印第安人繳納貢品後會拿到一個黃銅牌或銅牌,而且必須戴在脖子上,做為已納貢的證明。任何沒有掛這種牌的印第安人將受到懲罰。[61]

每個原住民在拿到一個新牌子後就可保持安全三個月,但這三個月的時間也大多是用於收集更多的黃金。哥倫布的兒子沒有提到西班牙人如何處罰銅牌過期的人:把他們的手砍掉。[62]

所有這些可怕的事實都記載在第一手史料裡,包括哥倫布及其他探險隊員的信函,以及拉斯.卡薩斯的著作。拉斯.卡薩斯是第一位偉大的美洲史學家,不僅採用第一手資料,也協助保存了它們。我在本章中引用了一些第一手資料,大多數的教科書則完全沒有使用第一手資料。有些引用了簡短的章句,但都經過精心地選擇或編輯,以免顯露出任何會令這位偉大航海家難堪的內容。例如《美國之旅》也引用了先前那一段描述阿拉瓦克族人「容貌英挺」的文字,但就此打住,完全沒有提到其後有關哥倫布如何用「五十人征服所有居民,隨意統治他們」的內容。[63]

委任制度

納貢制度最後以失敗收場,因為它的要求不可能做到。於是哥倫布又設置了另一個制度,稱為委任制度(Encomienda),亦即將整個印第安村落交給或「委託」給個別的殖民者或一群殖民者。由於這個強迫勞動的制度不是稱為奴隸制,因此可以規避奴隸制度受到的道德譴責。後來西班牙效法哥倫布的做法,在一五○二年將委任制度列為海地的正式政策;其他的征服者後來又將這個制度引入墨西哥、秘魯和佛羅里達。[64]

納貢制度和委任制度都造成原住民人口急劇減少,且幅度驚人。在海地,殖民者迫使阿拉瓦克族為他們挖掘金礦、栽種西班牙食物、甚至送他們去任何想去的地點。最後阿拉瓦克族終於難以承受,裴德羅.迪.科爾多瓦(Pedro de Cordoba)在一五一七年寫給斐迪南國王的信上說:「在痛苦與勞役的煎熬下,印第安人選擇自殺並已這麼做過,偶爾有一百人集體自殺的情形。因苦役而疲憊的婦女不敢懷孕生育……許多婦女在懷孕後設法墮胎並已成功。有些則在生產後親手殺死子女,以免子女必須遭受奴隸制度的迫害。」[65]

種族滅絕

除了個人的殘酷行為以外,西班牙人還造成當地生態系統與文化的崩潰。強迫印第安人離開菜園,進礦坑工作,導致營養不良的情形普遍可見。兔子和家畜的引入造成更多的生態災難。美洲從未見過的疾病也造成重大的影響,包括豬流感在內,這種病有可能是由哥倫布在一四九三年第二次航行時帶到海地的豬隻所傳入。[66] 有些阿拉瓦克人逃往古巴,但西班牙人旋即追蹤而至。

在哥倫布抵達以前,海地人口預計在最多時可能高達八百萬人。哥倫布返回西班牙時,把海地留給他弟弟巴托羅繆.哥倫布(Bartholomew Columbus)治理。巴托羅繆在一四九六年對印第安成年人進行人口調查,結果發現只剩一百一十萬人。西班牙人沒有計入十四歲以下的兒童,也無法計算逃入山區的阿拉瓦克人。塞爾估計比較準確的總人數可能在三百萬之譜,而根據班哲明.基恩(Benjamin Keen):「由於哥倫布進行罪惡的印第安奴隸交易,採行勞役政策,到了一五一六年只剩一萬兩千人左右。」拉斯.卡薩斯告訴我們,在一五四二年血統純正的海地印第安人只剩不到兩百人。到了一五五五年,他們已經全部滅絕。[67]

由此看來,砍掉人手這類殘忍的細節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應該要比「陸地!」這種營造美好表相的內容來得重要。哥倫布不僅是把第一批奴隸送到大西洋彼岸的人,可能也是把最多奴隸送過去的人,總人數大約在五千人左右。值得讚揚的是,伊莎貝拉女王反對露骨的奴役行為,並將一些美洲印第安人送回加勒比海,但是其他國家則競相仿效哥倫布的做法。在一五○一年,葡萄牙人開始造成拉布拉多人口的減少,他們把如今已經滅絕的畢阿塔克印第安人(Beothuk)送到歐洲和維德角當奴隸。英國人在北美的大西洋岸建立灘頭堡後,鼓勵海岸部落捕捉偏遠部落的原住民,當成奴隸販賣。南卡羅萊納的查理敦(Charleston)成為出口美洲印第安奴隸的重要港口。移居美洲的英國清教徒在一六三七年將皮闊特戰爭(Pequot War)後殘存下來的皮闊特印第安人,送往百慕達當奴隸。在一七三一年,法國人幾乎將整個納奇茲族(Natchez)以鏈子鎖住,送往西印度群島。[68]

性奴隸

奴隸交易中特別令人憎惡的一點是性。一四九三年的探險隊一抵達加勒比海,甚至還沒到海地的時候,哥倫布就把原住民婦女當作獎勵,賞給手下的軍官強暴。[69] 在海地,性奴隸是西班牙人能享有的另一個好處。哥倫布在一五○○年寫給朋友的信上說:「一百個硬幣(Castellanoes,西班牙硬幣)就能買到一個女人,就像買農場一樣容易,而且這種事普遍常見,隨時有許多商販四處尋找女孩;現在需求量大的是九歲、十歲的女孩。」[70]

奴隸交易和新疾病摧毀了整個美洲印第安民族。印第安奴隸死亡,而為了取代即將滅絕的海地人,西班牙人從巴哈馬群島進口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套用西班牙歷史學家彼得.馬提爾(Peter Martyr)在一五一六年所說的話,巴哈馬群島「變得人蹤絕跡」。[71] 這些奴隸擠在船艙內,艙口為了防止他們逃脫而關閉,由於在旅途中死亡的奴隸太多,因此「一艘沒有羅盤、航海圖或嚮導的船,只要跟著海上被丟下船的印第安死屍走,就可以從巴哈馬群島抵達希斯潘諾拉。」[72] 拉斯.卡薩斯哀嘆地這麼說。波多黎各和古巴則是下一個。

註釋
[54]The Log of Christopher Columbus’s First Voyage to America in the Year 1492, Las Casas節抄(Hamden, CT: Linnet, 1989), 無頁碼.
[55]Sale, The Conquest of Paradise, 122.
[56]Philip Klass, “Wells, Welles, and the Martian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October 30, 1988. 諷刺的是,在這個故事裡,外星人最後被微生物解決,正如現實生活中,土著也是被傳染病所滅種一樣。 “Amazon tribe faces ‘annihilation’,” BBC, 5/17/2005, news.bbc.co.uk/2/hi/americas/4554221.stm
[57]轉引自Michael Paiewonsky, The Conquest of Eden, 1493–1515 (Chicago: Academy, 1991), 109. 我些微更動了 Juan Friede and Benjamin Keen的翻譯,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in History (De Kalb: Northern Illinois Press, 1971), 312.
[58]Sale, The Conquest of Paradise, 153–54.
[59]Cuneo, 轉引自Sale, The Conquest of Paradise, 138. 參見Howard Zinn,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0), 4.
[60]1496 letter, 轉引自Eric Williams, Documents of West Indian History, (Portof-Spain, Trinidad: PNM, 1963), 1:57.
[61]Ferdinand Columbus, The Life of the Admiral Christopher Columbu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9), 149–50.
[62]Maria Norlander-Martinez,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Man, the Myth, and the Slave Trade,” Adventures of the Incredible Librarian, 4/1990, 17; Troy Floyd, The Columbus Dynasty in the Caribbean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73), 29.
[63]有一本《美國人》寫得比較好。書中採用了以50人征服島嶼的話,還引用了拉斯卡薩斯的材料,闡述1493年航行與之後征服土著的故事。
[64]James Axtell, “Europeans, Indians, and the Age of Discovery in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 (1987): 621–32; Sale, The Conquest of Paradise, 156.
[65]De Cordoba letter in Williams, Documents of West Indian History, 1:94.
[66]天花一直是讓最多人致命的傳染病,可能1516年之後才從島上消失。
[67]Benjamin Keen, “Black Legend,” in The Christopher Columbus Encyclopedia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 Sale 引自Las Casas, The Conquest of Paradise, 160–61. 另見Alfred W. Crosby Jr.,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72), 45.
[68]關於伊莎貝拉女王,參見J. Leitch Wright Jr., The Only Land They Knew (New York: Free Press, 1981), 128; Forbes, Black Afric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28; Morison, The Great Explorers, 78. Warren Lowes, Indian Giver (Penticton, British Columbia: Theytus, 1986), 32, 書中說Labrador意思是「勞力便宜的地方」。關於納奇茲人,參見James W. Loewen and Charles Sallis, Mississippi: Conflict and Change (New York: Pantheon, 1980), 40.
[69]Letter by Michele de Cuneo轉引自Paiewonsky, The Conquest of Eden, 50.
[70]Letter by Columbus轉引自Williams, Documents of West Indian History, 1:36–37.
[71]Ronald Sanders, Lost Tribes and Promised Lands: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Racism (Boston: Little, Brown, 1978), 131, 另引自Peter Martyr, De Orbe Novo (1516).
[72]Las Casas, History of the Indies, 轉引自Williams, Documents of West Indian History, 1:67. 參見Sanders, Lost Tribes and Promised Lands, 131, 另外引用Las Casas的觀點。

※ 本文摘自《老師的謊言》,原篇名為〈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真正的重要性〉,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