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仰賴地鐵的觀光客:巴黎勝在票價,倫敦贏在環境
文/陳凱潔
我終於到倫敦玩了一趟。
有很長一段的時間,我對英國毫無任何好感。後來隨著一次次身邊的朋友們提到英國大小事,讓我那沒理由的排斥,慢慢地瓦解。因為認識了一些人,我狹隘的心胸總算稍微擴大,而終於能心平氣和地欣賞著倫敦的輪廓。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原來更重要的是,行路前得先認識對的朋友,才有可能斬除心中如荊棘的成見,踏上旅途。
遊玩倫敦一週的過程中,我無法克制地一直拿巴黎出來比較。或許是因為這兩個城市無處不競爭吧,於是我也想記錄個人的不專業比較心得。與其抒發心情寫著純粹的感受,我更想把焦點只放在城市衛生,特別著重在城市行走經驗及愉悅程度的比較。
地鐵環境 倫敦勝
巴黎地鐵是我自在穿梭於這座城市的必要之惡。臭氣連綿是巴黎地鐵車站跟車廂的代名詞,那股惡臭無法用單一味道形容:尿味、腐敗雞蛋味、陰溼味、酸臭味等等;加上一天到晚停駛(有人掉進軌道、有不明包裹、施工中或罷工),搭地鐵真是考驗耐心的難題。不要再覺得巴黎美而夢幻了,這才是真正的巴黎。
倫敦地鐵相對明亮乾淨,沒有那麼多複雜味道;月台很窄,死角沒那麼多,不利遊民居住,相關單位在整治管理上比較容易。然而,倫敦地鐵月台與車子間的間隙時高時低,這等詭異設計,讓人進出車廂真的需要 mind the gap。
前陣子,倫敦地鐵上了幾次報紙新聞,其中一則是關於倫敦地鐵內的糟糕空氣品質。
作為全世界最古老的地鐵系統,整個環境沒有空調也算是可以預期的,導致空氣非常不流通是必然的結果。過時的交通設備,當然不可能符合顧及大眾健康的標準,再加上當初地鐵的開通與設計,主要服務的對象是眾多的城市勞工,健康這件事,排在很後面。因此,結果指出糟糕的空氣品質,似乎不算是太意外的事。當中還提到,地鐵的空氣污染程度超過在私家車內的 8 倍。乍看之下是個非常負面的結論。
巴黎地鐵在兩個月前,也因為一份 20 年的地鐵研究報告而被指責有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同樣是古老的地鐵系統,同樣使用老舊的軌道跟車廂,此研究報告一登出,許多人深感共鳴,同樣引起廣泛討論。
雖然以上兩則巴黎與倫敦的地鐵研究,都提到地鐵內部的空氣品質差;但地鐵本身帶來的效益,的的確確可降低城市整體的空氣污染量。當中沒什麼大道理,這完全可預見:使用地鐵的人口上升,市內開車的比例當然一定下降。我倒是認為比較倫敦地鐵車廂和私家車輛的空氣品質,實在不公平啊。地鐵車廂內多少人次進進出出,加上老舊地鐵沒空調,隧道裡的空氣累積大量地鐵與鐵軌摩擦後的空氣微粒;而承載人數至多 5 人的私家小客車,是個封閉又有獨立冷氣的空氣循環環境。兩者比較出的數字有什麼意義嗎?
乘車價錢 巴黎勝
眾人皆知,倫敦的交通費超貴,我也深深領略到了。在倫敦遊玩時,我住在位於倫敦 zone9 的阿姨家,屬於倫敦最外圈;當時買穿梭整個倫敦的一週票,要價 89 英鎊,在巴黎的話,購買同樣可穿梭整城的月票,要價 73 歐。
這差別我再列出一次:大倫敦一週 89 英鎊跟大巴黎一個月 73 歐。倫敦連搭個交通工具都要歧視窮人嗎,這等於一個月倫敦比巴黎多花了新台幣約 11,000 元交通費(以 1 英鎊匯率為 38 塊台幣、1 歐元匯率為 34 塊台幣計算)。
倫敦交通費何來如此貴?換個方式來問:為何巴黎地鐵票價便宜這麼多?這主要是因為政府的資金補助。借用 farebox recovery ratio 解釋倫敦跟巴黎的交通費差距,為何如此巨大。Farebox recovery ratio 指的是票價收入佔營運支出的比重,當比值大於 1,代表票價收入完全可涵蓋營運費用,不需政府的交通補助經費。做個粗略的假設,若某位乘客搭乘香港地鐵,花費 1 塊港幣買車票乘坐,而這趟旅程的交通營運花費是 4 塊港幣,則此比率為 0.25。
倫敦的 Farebox recovery ratio 是 1.32,巴黎是 0.3。這當中的差異是指巴黎地鐵的營運,受到了巴黎市政府大幅度的經費補貼,使營運支出不需要完全反映在票價上,政府負責吸收。另一方面,也代表倫敦地鐵有較為良好的營運情況,更真實呈現城市公共交通所需的營運支出。但如果就公共利益的前提訂定票價,我個人覺得倫敦地鐵高不可攀,實在很不親民。
※ 本文摘自《巴黎的想像與真實》,原篇名為〈不專業城市筆記:巴黎vs.倫敦〉,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