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伸出雙手,套上臍帶幻化的枷鎖

文/四絃

*本文涉及《親愛的玫瑰金》劇情內容,請斟酌觀看。

年逾三十、高學歷、擁有一流工作能力的L一直到現在都還跟母親睡在同一張床上。

就L所言,從以前母親不僅私自為她決定了要上哪間學校,甚至直到成年以後母親也會對她的工作、交友有諸多限制,用激烈的方式阻止L跟欣賞的人交往,偷看L與心儀對象的訊息,然後直接殺到兩人約會的地點把L逮回家,理由是L怎麼可以欺騙她要加班,其實是跟男人約會?這樣下作的行為不是心虛是什麼?

看到這裡我猜你也不禁想吐槽,一個成年人跟異性聊天吃飯是多平凡的事,L為何要說這種無聊謊話蒙騙母親?大方坦承不就沒事了?
但就是因為L的母親不信任L,亦如L不信任自己的母親,認為母親會阻止她甚至是對她冷嘲熱諷,所以L更沒有坦白的空間。
很多人都勸L,你已經成年,且有經濟能力,是時候為自己決定,也是時候搬離母親家了。但L總是皺眉搖搖頭,說母親不可能答應她的請求。

到了適婚年齡對於女兒的婚事還沒有著落的L媽終於急了,對於兩性關係已經失去期待的L,還是按照母親的期望跟母親朋友介紹的對象相親,雖然L完全知道自己根本不想要跟母親為她選定的對象結婚,但就是無法拒絕母親。

「因為那只是從一個坑跳進另外一個坑。看我媽跟我外婆就知道了。」L淡淡的說道。

但L與L媽只是特例嗎?
仔細觀察生活周遭赫然發現,像L媽那樣對子女有著滿滿控制慾的父母並不是少數,只是以不同形式展現,或者是當事者本人是否察覺,同樣都是以「為你好。」這個魔幻咒語來包裝。但什麼樣的「好」才是真正的「好」?況且這個「好」要由誰來定義?

多數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伸,甚至是資產也不為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經聽過「我把你養這麼大可不是讓你忤逆我。」不覺得這句話乍聽之下有理,但真有邏輯可言嗎?我們平心而論,親情真的純粹到不求回報、沒有計算嗎?養育、生育之恩固然偉大,但就可以沒有止盡的上綱上限嗎?反過來說,孩子對父母呢?

他以為他是誰?顯然沒有人告訴他父母的愛應該毫無條件。

這是玫瑰金與生父從相認的甜蜜期,到徹底決裂、讓玫瑰金決定要展開華麗復仇的那個場景中玫瑰金的腹誹。但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世界上真的有無條件的愛嗎?這會不會是人類從古至今虛構的假想呢?但這種美好良善的假想是一灘爛泥、一場沒有勝算的賭局,會不會讓人誤判情勢,越深陷無法自拔呢?

友人W的母親就是我們傳統華人社會中重男親女的母親,早在父親過世的時候就脅迫W簽下放棄繼承財產的同意書,W的母親對於兄長給予的愛與資源非常明顯多於W,但在W母親臨終,疲於奔命於職場和醫院的人是W。看她蠟燭兩頭燒都快要累垮自己的樣子,我們都不禁勸她其實也有其他有彈性的替代方案,不管是跟兄長商量如何分配照顧母親的時間表,還是花錢請看護都是選項,為何她要如此堅持燃燒自己?但W給了一個讓大家既心疼又無語的答案:「她欠我一句道歉,一句感謝,我要向我媽證明她以前這樣對我是錯的。」

但直到母親去世,W都沒有從母親的嘴裡得到她期望中想要的那句抱歉或者感謝,卻花了很多時間與力氣深陷在這看不見底的泥沼裡,把自己消耗殆盡。既然結果都是相同的,如果W可以早一點了然於心,認清親情未必會公平的事實,會否過得比較輕鬆自在呢?

別抓著恨意不放,小乖,否則會毀了妳。

這是菲爾對玫瑰金所說的話,我個人認為這是作者想要藉由這個故事傳達最重要的一個訊息。在閱讀《親愛的玫瑰金》時,有好幾度我不禁停下來思考,派蒂與玫瑰金相愛相殺的起點到底在哪裡?
也許是在玫瑰金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像是一個小種子一樣,在派蒂的生命中生根發芽,最後變成了荊棘,困住了派蒂也讓玫瑰金傷痕累累,而謊言則像是這對這對母女的生存本能,往往在她們還沒有意識之下就又撒了一個又一個謊,直到謊言無法收拾,遭到識破。又有哪些時候明明可以讓傷害在這裡止血,故事裡的人卻一錯再錯呢?玫瑰金與派蒂所撒下每一個無傷大雅的謊言,都在將她們一步一步推向這個結局。

在看著這個故事有好幾度我都想要衝進書裡、拉住玫瑰金或者派蒂,揪著她們的肩膀告訴她「夠了,停下來吧,再這樣下去你不僅無法得到你想要的結果,還會搭上你自己。」但內心的另一個我卻又明確的知道,就算你有機會在玫瑰金或者派蒂的耳邊叨念這句話,故事似乎還是會一步步走向那些危險的方向,只因為人們太執著應該要有讓人心服口服的答案。
但人生真的會有答案嗎?有更多的時候,我們急切地找到答案,卻發現多是無解,甚或答案只是障眼法,已經阻礙了前進?

看到故事的最後,你是否也想問,玫瑰金算是完美復仇了嗎?

在故事的最後,我不禁為親愛的玫瑰金擔心,她是真得到了她想要的公道了嗎?還是就如菲爾所言,抓著恨意不放的玫瑰金會毀了自己,她伸出雙手,套上臍帶幻化的枷鎖,她的執著,會不會將自己困在更深的泥沼,甚至是變成第二個派蒂,製造下一個玫瑰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