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沒加班費、用「點數」換薪水:美髮建教生的過勞青春

文/涂曉蝶

根據《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規定,勞工每日正常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每週正常的工作時數則不得超過四十小時。此外,也規定雇主延長勞工之工作時間連同正常工作時間,一日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另,延長之工作時間,一個月不得超過四十六小時。

那麼,建教生一天的工作時間有多長呢?根據我的訪談資料,他們大部分的「正常」工時,從早上九點開店,一路營業到晚上七、 八點打烊,共十到十二個小時不等,有的建教生工時更長。小松鼠還嚴正強調,「絕對不可能準時下班!很少!」

讓我們簡單試算一下,大部分的建教生與設計師都一樣是週休一天,每月總共只休四天。一天若以十小時工時來計算,一週的工時最少是六十個小時,減掉《勞基法》所規定的每週正常工作時數四十小時,建教生一週加班時數是二十小時,一個月加班的時數大約是八十個小時。

八十個小時?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一個月的加班時數是八十小時?《勞基法》規定加班工時一個月不得超過四十六小時,而建教生加班的時數卻比法定標準多了三十四小時,超過法定標準的百分之七十四。

建教生的工時如此之長,然受訪的建教生卻告訴我,大部分的人每個月可以領到的生活津貼比當時《勞基法》規定的基本工資一八七八○元還低。[1] 少數的人一個月可以領到兩萬元,但一個月能領到一萬二千元至一萬三千元的建教生才是大宗。也有的建教生,一個月只能領到九千元,彬彬剛實習時連一塊錢都領不到,小玉更慘,一度領到負的薪水。

他們的加班工時一個月累積達八十小時,但店家卻告訴我們,依照美髮產業的傳統,這裡沒有加班費,他們自有其一套薪資計算的傳統。那麼若按美髮產業之傳統,建教生的薪水又該如何計算?

有做有錢,沒做沒錢,等待不值錢

答案是「計件制」。在美髮產業中,助理或建教生的薪水大部分是以件計價,而非以時薪或月薪來計算。洗一顆頭得一點、護髮得二點⋯⋯,一點等於二十元,於是想賺多一點錢,就得洗多一點頭。

只不過,要洗很多頭,還得有很多人想洗頭,偏偏有多少客人上門不是店家可以控制的。客人在哪?什麼時候會來洗頭?沒有人知道,於是建教生只能「等」。

「等客人」很重要,等到的客人就是你的。助理跟建教生在等客人,設計師在等客人,老闆也在等客人。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左等右等可能就是等不到客人。客人不進來,錢就進不來,老闆還要付錢給坐在那裡等客人上門的助理、建教生和設計師,這樣可不行。更何況在店家眼中,助理、設計師沒有客人時,也只是坐在那休息,於是美髮工作者的薪水,不能用時間來計算,要用「件數」來累加。

聽起來,以件計價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思考一下,老闆為什麼用計件制來計算薪水,這種算法對他有什麼好處?

計件制,為老闆省下了助理、建教生與設計師在店裡等待的時間成本。想想麥當勞跟便利商店的老闆,他們不會因為店裡沒客人,就不給工讀生薪水。時間的主人是工讀生,老闆不給錢,工讀生可以離開這裡到別的地方賺錢。如果此時客人想買東西,到了門口卻沒人開店,客人買不到東西,老闆也就白白失去了賺錢的機會。

所以老闆付錢了,他願意支付薪水請工讀生在店裡等客人,儘管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客人什麼時候上門,老闆也甘願請工讀生站在那裡,因為客人隨時會上門。

但髮廊不這麼想,「你沒有『做客人』,怎麼會有錢呢?」所以美髮業的薪水不同於麥當勞及便利商店的員工,洗一顆頭才有一點,洗很多頭就會有很多點,當沒頭可以洗,那麼就一點都沒有。

「等客人」本來是老闆的責任,現在卻變成助理、建教生和設計師的責任了。當他們都同意他們應該待在店裡等待賺錢的機會,老闆就可以確保在客人推開大門的任何時刻,都會有人做好準備迎接客人,對他們說一句「歡迎光臨」,但髮廊老闆卻不用像麥當勞跟便利商店的老闆那樣,付錢給等客人的員工。

無論店裡沒有客人的狀態持續多久,店主都不需要付給閒置、待命的員工一毛錢,因為你沒有「做客人」,就不會有錢。計件制,讓老闆擁有一種特權,在他沒錢賺的時候,不用付錢給員工。

有做有錢,沒做沒錢,多做還有更多錢的計件制度,讓勞動者看起來有更多的自主空間,但在髮廊裡,採用計件制的效果是,把所有人力閒置成本都加諸在勞動者自己身上。

在計件制的世界裡,也不會有超時工作的爭議,因為薪水不是用時間換算而來的,這裡沒有加班費的容身之處。在計時制當中所存在的許多成本,來到計件制的世界後,便一筆勾銷了。這也是為什麼美髮從業人員工時如此之長,但大部分人所領到的薪水,卻不如時薪制的工讀生。

點數怎麼換成薪水?

掙脫了計時制的枷鎖,在計件制的髮廊裡,「點數設計」成為助理與建教生口袋裡的錢是多或少的重要關鍵。

所謂點數計薪,是將洗髮、護髮、染髮、燙髮等服務項目的消費金額轉換成點數,並訂定每「一點」等於多少錢,來核算出每一個人可以領到多少薪水的一種計薪制度。

以榛果店裡的點數標準為例,當一個客人選擇一百七十元的洗髮服務,店家會給予建教生「一點」,當客人選擇貴一點的三百元塑型洗髮,建教生則可以獲得「二點」。原則上,消費金額越高,建教生可以得到的點數就會越多。

至於消費金額又與什麼有關?我想答案應該是技術,於是護髮的價格比洗髮的價格高,而染、燙髮的價格又比護髮、洗髮的價格更高。但可能也不完全如此,因為價格比較便宜的染髮、燙髮,技術成份應當比塑型洗髮來得高,但兩者的點數卻一樣,都是「二點」。

不過,點數若只是消費金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為什麼要將一百七十元用「一點」來替換?或是換一個問法,為什麼助理、建教生的薪水要透過「點數」來計算?

讓我們看一下如何獲得「二點」。首先,可以透過三百元的塑型洗髮來獲得;或是用五百元的護髮來得到;也可以用一千元以下的染、燙髮來賺取。於是,經過點數轉換以後,三百元的消費跟一千元的消費變成了一樣的東西。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店家無論賺了三百元還是一千元,分給助理、建教生的部分都一樣,就是二點,即四十元。

再換一種方法來計算,在塑型洗髮消費金額為三百元的情況下,建教生可以得到二點,也就是四十元,占總金額約百分之十三;而一千元以下的染、燙髮消費,建教生所分得的居然一樣是二點,同為四十元,占總金額的比例就僅僅剩下百分之四。

事實上,若以三百元與二點為基準,消費金額為九百元時,按倍率來說,建教生應該可以獲得六點,但現在卻變成了兩點;而消費金額為三千元時,建教生應該可以獲得二十點,但現在最多只會給六點。[2]

透過點數的轉換,薪水計算方式變得簡略了,而這種簡略的邏輯,弭平了消費金額高低的差別,店家無論是賺三百元、五百元還是九百元,都只需要以二點來計算,也就是都給建教生四十塊就對了。

用點數來計算薪水還有一個好處。根據受訪者的經驗,洗一個頭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三十分鐘,這一個時間還不包括帶位、遞送茶水、準備報章雜誌以及洗髮服務完成後所有的整理工作。而建教生完成這份工作所得到的酬勞,只會有一點或二點,換算成金額,就是二十元或四十元。

比起當年時薪一百元的工讀生,建教生的薪水恐怕比他們都來得低,但如果把錢換成點數,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現洗頭獲得的一點或二點,事實上就只有二十元或四十元而已。也就是說,點數模糊、淡化了建教生做了那麼久才賺到二十元或四十元的直接感受。換言之,點數在無形之中弱化了建教生的薪水偏低這一個事實的能見度。

註釋
[1]有關基本工資,於二○○七年至二○一○年間為每月一七二八○元,到了二○一一年,基本工資調漲至每月一七八八○元,至二○一二年基本工資再調整為每月一八七八○元。而二○一三年至今,基本工資還經歷共八次調整,並於二○二一年調整至每月二四○○○元。至於本書所採用的基本工資,實遠低於現今的法令標準,然而為能夠回到受訪者受訪當時的時空脈絡,與其經驗相互參照,於是作者在書中所使用的基本工資都是當時的數字,而非今日的基本工資標準。資料來源自勞動部網站「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發布日期:一○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最後異動日期: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2]當然,塑型洗髮與染燙髮的物料成本未被考慮在這個算式中,但將物料成本考慮在內的情況下,這些數字就保有了它的合理性了嗎?恐怕也不盡然。

※ 本文摘自《失去青春的孩子》,原篇名為〈04 建教經濟學 I〉,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