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從創作再創作,或許就是閱讀有趣的原因之一
Photo Credit: Unsplash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從創作再創作,或許就是閱讀有趣的原因之一

鐵皮屋裡的螢火蟲》是第十九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作品集,書中收錄了本屆比賽入圍決審的四則短篇小說,分別為王稼駿的〈願望列車〉、冒業的〈千年後的安魂曲〉、何其美的〈鐵皮屋裡的螢火蟲〉,以及懶神的〈請收看謀殺直播〉。

過去,我曾讀過不少這項徵文獎的作品集,但這回的《鐵皮屋裡的螢火蟲》對我來說則又明顯不同──因為,這回我的角色不只是過去的純讀者,而是確實參與了這次徵文獎的第三階段評選,與其他四位評審一同在這階段入圍的十二篇作品中,選出了收錄於本書裡的四篇小說。

關於我對這四篇小說的看法,基本上已簡略地收錄在《鐵皮屋裡的螢火蟲》書末的會議記錄中,如果要說有什麼想特別再強調一下的,就是我個人很期待能看到〈千年後的安魂曲〉於日後成為一系列的作品,而〈鐵皮屋裡的螢火蟲〉能有機會被擴寫為長篇,以更為完整的姿態講出這一則頗具潛力的故事。

至於在這邊想要聊一下的,其實是關於這回第一次參與文學獎評審過程的感覺。

就我個人來說,與其他評審坐在一起討論入圍的十二篇作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先前閱讀入圍作品時,我除了會邊讀邊做一些筆記以外,每篇也至少都會讀個兩遍以上,接著才按照自己的標準,陸續排出相應的名次與分數。

在這樣的閱讀過程裡,你會提醒自己盡量要客觀一點,不要讓個人的偏好過度影響評比。也因為這樣,在排出個人的名次以後,你可能會有一種感覺,認為這些作品的優劣已經十分明顯,因此認為其他評審應該都想得差不多,確定會入圍決審的,八成脫不了就是那幾篇作品。

有趣的是,等到實際舉辦評審會議時,你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有些你並不欣賞的作品,可能會在別人那邊獲得出色評價,反倒是你最愛的某篇,在其他人眼裡可能只是表現平平,因此在彼此討論的過程中,總會不斷地感到有些衝擊,但一面又覺得這樣的差異性實在十分有趣,也因此強化了討論的樂趣所在。

也因為如此,你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度意識到,就算是比賽的評審過程,本質上也還是一種閱讀行為,充其量只是你會在閱讀時格外小心,盡量提醒自己得要隨時保持客觀,但到了最後,一切還是不免與你個人的閱讀口味,甚至是你對於創作乃至於遣辭用句的看法息息相關,因此也使這樣的討論,就這麼成為了其實未必有對錯可言,只是大家從個人的觀點,努力得到一個共通結果的過程。

最有趣的是,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還可以透過對於同一篇小說的不同看法,就這麼在一個共通的基礎上頭,接觸到與自己不同的另一種觀看角度。其中有些你可能不盡認同,但也有些卻彷彿使你醍醐罐頂,意識到原來還有這樣的解讀方式,因而感到興趣盎然,甚至是開心不已。

而這樣的樂趣,其實不僅於像是這樣的評審過程,例如讀書會的討論,又或者是社群網站上的一些閱讀社團,都可能為你帶來類似的感覺,不管你是在分享自己的閱讀想法,又或者對別人的感想提出意見,基本上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甚至足以成為一種閱讀的動力,以及讓你理解到別人觀看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基本上,這大概也就是我在這回的評審會議裡,再度感受到的一種快樂。也因為如此,出自私心,其實我個人也十分好奇大家對於《鐵皮屋裡的螢火蟲》那四篇小說的看法。

縱使我們沒能面對面,卻依舊能透過書中的評審記錄,以及大家在網路上發表的各自看法,就這麼跨越時間與空間,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討論。事實上,甚至就連預計將於9/25舉辦的頒獎典禮,也讓我們有機會聽到決審評審們對於這四篇小說的另一種個人看法,因此也使得這樣的討論,得以再度增添另外一層的樂趣。

你透過別人的創作,在心中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個人看法。而不管是你看到別人對於同一本書的感想,又或者是別人讀到你對於這本書的看法,則又會另外再激盪出一些更多的東西。

這些從創作再創作的想法,或許也就是讓閱讀之所以那麼有趣的原因之一,不是嗎?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歡樂的交給上半場,血腥的留給我。」──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年會暨徵文獎頒獎典禮
  2. 百年類型、科技型態──側記2019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年會及徵文獎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