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桑貝,會發現生命中曾有的困窘變得可愛起來
文/賴嘉綾
桑貝(Jean-Jacques sempé),1932年出生法國波爾多,居住於巴黎。以流利線條、幽默風格看待大人物、小市民的生活故事,作品享譽全球,自成一格。
重要作品:
《淘氣的尼古拉》、《童年》、《簡單,不簡單》、《哈伍勒的祕密》、《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
以驚喜與幽默的量酬謝人生
桑貝的作品實在無法歸類於繪本區,全世界的書店都自成一格「桑貝專區」,不會在卡通(Cartoon)、也不會在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更不會被連環漫畫(Manga)覆蓋。小孩沒聽過桑貝的,以後還有機會;大人沒聽過桑貝的都會被掬以一把同情的眼神,偷偷貼上「可憐童年」的標籤。在討論繪本創作時,他的例子很難導入,既不是固定頁數,也不一定有連續故事,又不是無字,加上許多都是由片段的組合;為什麼要放這篇呢?因為他是許多繪本創作者所景仰的偶像。而我有幸成為華人中第一個專訪,桑貝先生的創作過程有許多優點適合給繪本的讀者和創作者引為生命的指標,2018 年夏天,我非常幸運得以訪問他。
他所展現的一是「善良」,他的書裡沒什麼壞人,喜歡鋪陳小市民以驚喜與幽默的力量酬謝人生;即使是急性子亂情緒,都只是一時。桑貝用他筆下各種具名不具名的善良小人物,一位接一位,以善良鞏固起一座桑貝城堡,提供大小讀者一方安全的世界。用看似無愛卻有深情的方式記下人生風景;這是他對現實世界最強烈、無聲的回饋,使盡一生的力量提醒哪些無法善良對待孩子的成人們。他讓善良這個種籽一直不斷的播種於圖文裡,生生不息成就在繪本中,帶給讀者希望,讓他們在生命之路隨時與人和善,對生命有期許。
另一是「奮鬥的精神」,桑貝的書房裡有一疊一疊他刊登在雜誌上的插圖、漫畫,他的助理將每一本雜誌都翻到有他作品的那一頁,一本一本疊起來,這樣日積月累落在工作室的檯面上。他絕對是徹底執行想法的創作者。他有 606 幅《紐約客》雜誌的封面,一幅《紐約客》雜誌的封面相當於美國漫畫家或插畫家的一張獎狀,除了實力受信任被邀請,同時能對時事回應,戲而不謔。在過去五十年間桑貝堅持不懈的精神,一小步一小步累積,累積到成為自己的風格。他並沒有要做一本傳世不朽的書,而是一幅接著一幅、一本接著一本,最後所有的書成為一個沒有人可以取代的書櫃。
我在中學時因為上課一直打噴嚏,同學送我那本《馬賽林為什麼臉紅》;一直學不會騎腳踏車的我,也因為讀了《哈伍勒的祕密》而頓時釋懷。我想不管多大年紀才學會騎腳踏車、是否曾經上課打噴嚏打個不停,或是有不該臉紅的時候一直臉紅的經驗者,如果讀過桑貝的書,遇到再窘困的情形都能因為在閱讀中的「預習」,學會心情平靜,不覺得孤單,並幽默以對。在年少時讀他的書,留著概略的印象;經過歲月種種之後,片段的畫面自然浮起,原來當年留下的是幽默與包容的種籽。
訪問前的重讀
收到可以訪問桑貝先生的通知時是星期一,我星期四的晚間出發,原本只是從巴黎轉機到義大利的書展,於是馬上改班機,讓轉機的時間延長,從清晨換到晚上,這樣接下來的旅館、行程都不必改變。不料,遇上法國航空公司的罷工,我的班機被取消了,只好再改到隔天早上,在巴黎多待了一夜。幸運的是原本預計一小時的訪問,少了時間的壓力,成為將近兩小時。這幾年旅行多,在許多行程裡並不順利,就像父母教我的,習慣報喜不報憂;但有時不是不報,是已經累到沒力氣說了,最後可以說的都是好笑的事,所以觀察不深的人就以為這樣的生活都是順遂得不得了呢。這點可能和桑貝先生的書裡的差不多,我們羨慕的都是別人有的,順利的事別人看得見,曲折的就會被折疊在其中;但往往難的是當下,如何培養當下應急的能力與判斷力,在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是要回頭還是要堅持?是要隨遇而安還是據理力爭?
不像其他繪本創作者經常可以電郵往來,有問題還可以繼續問,我並不覺得我有機會再訪桑貝,一來是距離遙遠與語言的隔閡、二來經紀人也不一定會讓我再拜訪。但這趟機會在我訪問作家的經歷裡已經留下非常不同的紀念了。儘管經常有人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我想有時機會也給了運氣好的人;我遇到這樣的好運氣,保握住機會,是好到無話可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為把握住機會當然要先重讀相關的書籍,在《童年》這本書裡,我讀到他對音樂的喜好,也得知他的童年處境;在《簡單不簡單》裡看到年輕時他對巴黎的觀察;由《淘氣的尼古拉》、《戴眼鏡的女孩》了解他與其他作家合作的處理方式;《哈伍勒的祕密》與《馬賽林為什麼臉紅》裡的桑貝又是另一個階段的風格。藉著重讀,我又回到桑貝的城堡,才翻幾頁,就自顧自地大笑,有的時候也流著眼淚笑。
人生就是如此傷感交雜,有些我們愛的人用盡辦法傷害我們,而且越親近的越不手軟,似乎是吃定了我們不離不棄的個性。閱讀《童年》時,我們看到一個放學前戰戰兢兢、擔心回家又要看到父母打架的孩子;長大後敬愛母親與繼父,想要多些收入以改善家裡的關係。即使大人們有情緒,這個善良的孩子都承受下來,並且以愛化簡。許多叛逆的、抱怨家裡沒有愛的、物質環境不夠好的孩子,如果可以在桑貝的作品中得到鼓舞,維繫善良的價值觀,相信世間不論如何都有好事會發生;另外那些已經有不錯環境的大人小孩,也能開啟心中與他人交談的愛;我們的世界是不是會非常的不同?
其實我想說的是訪問桑貝先生的感受,但還是繞著周圍打轉,就再加上一筆吧:桑貝在其他訪談中曾經表示即使已經在巴黎生活很久了,依舊是個出外人。桑貝來自波爾多附近的 Pessac,波爾多是全世界著名的產酒區,我在飛機上看到機上提供的法國白酒,就是來自Pessac的,我毫不猶豫喝一杯讓自己進入狀況,想像那個曾經載著酒到處推銷的年輕人Jean-Jacques sempé。在網路上看過桑貝先生年輕時的相片,體型壯壯的、稍黝黑、總是微笑,絕對可以隨時抬起一箱酒的樣子。
現在的他因為職業傷害,脊椎病痛,幾乎不良於行,想必有自己的心情。一如從小,他將很多想法用畫筆美化出來。在《簡單,不簡單》裡有幾張連續圖,一個年輕人經常帶著羨慕的心情來到一處豪宅,看著裡面開出來的車,隨著時間,主人的座車也越來越豪華,這位充滿羨慕的年輕人有一天終於有了自己的車,他慢慢開到豪宅前停了下來,這回豪宅的主人騎著腳踏車出來。這是五十多年前的畫,對現在的我們還是很傳神,現在好多大老闆們要騎腳踏車環島、跑馬拉松健身,年輕人欽羨的成就與成就之後的返樸,依舊在一念之間,無須文字解釋。難怪他翻讀著《簡單,不簡單》時,連自己也停不下來。當時年輕來到巴黎,發生太多太多與故鄉不同的事,他一定想了很多方法去克服。
桑貝筆下的人物們
以往,他畫各式各樣的人,上班族、學童、攤販、公園裡的步行者,但很少有動物。最多的是鳥,在《童年》的封面上,就是公園裡的群鳥;問起這件事時,他說他也畫了幾隻貓和狗,並沒有特別不愛。讀者們知道,其實人是最難畫的,著名的插畫家與漫畫家,都因為人物造型有獨特風格而建立強烈的識別度;桑貝的文字幽默、簡短、傳神不犀利,他的畫用眼神、肢體語言、人之間的距離、人群比例與密度表達意境。
那一大群人蜂擁出現,讓路旁一車名人自以為這些人是為了仰慕他們而來的,其實不過是下班時間,那些人要去趕電車……。「那個女孩真的是我想盡辦法追求來的嗎?」許多男人中年時看著妻子,都會浮現這樣的想法……。讀著《簡單,不簡單》,掏出我們身為小市民的心事,當我們漸漸習慣把意見說出來,與朋友們討論時事,聽見各種不同意見才是進步文明。我們珍貴的是彼此的差異,最好是提出別人沒想到的,而不是說服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只有政客才需要說服別人聽從自己。
我們在桑貝的書裡有時看到畫面裡有很多人,有時是獨自表演或獨白者,也有幾個人在做不同的事。細心地體會之後,就會發現:不論是一大群人、一個人,或是小小簇,每個讀者都可以看見「自己」,他讓我們可以是群居、獨處都自在的,這是我認為他作品動觸讀者的最大元素。步出他的工作室之後當然疲累又悵然,可以看到桑貝畫了很多「人」之間的互動和故事,而且人數往往非常的多,像是眾人評論碧姬.芭杜,或是抗議的畫面等等,每個畫面裡都有我們在其中。
桑貝對人的細膩觀察,他也說不上來如何傳授訣竅,但是他說每天都要努力畫,多畫就會體會,他從 12 歲起從來沒有間斷。我們知道有些孩子天生就會察言觀色,想要讓周圍的人開心;另一方面,成功人士多半具有某些特質,他們除了自身的觀察力、同理心、包容度,還有執行力。對人的細膩觀察,是需要學習、練習、累積的,我的神經內科醫師說,當一位病人走進診間,醫師就能憑經驗看出他是慣用左手還是慣用右手、左腳蹺在右腳上還是右腳跨在左腳上、聽力哪一邊較差,為什麼?因為他的專業讓他知道身體的平衡與側斜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桑貝看到人就有一種了然於心的方式,他看太多人了,只要用心,我們都懂得看人的行為而非聽人如何說話。
這些能夠成為引領時代的人物,不論是藝術家、企業家、經營者、小說家……,都不會只照著別人的意思去做,是經過不斷的練習後摸索出適合的方式;創作者也是如此,在眾多競爭者間須呈現獨特的流暢筆法,發掘自己的風格;也許過程中會順應讀者的反應,慢慢調整,在讀者與自己之間折衝,最終成為自己的樣子,就這樣,他也成為不可取代的桑貝。
※ 本文摘自《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原篇名為〈法國 桑貝 Jean-Jacques sempé〉,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