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小都不覺得自己住在台南,直到離家上大學之後
文/艾莉雅
對以前的台南縣人來說,我們不住在「台南」。爸媽每次要去台南市區,總會說要「去台南」。去市區對我們來說是要四十分鐘到一小時車程的事,所以我從小都不覺得自己住台南。真正體會到這件事,是離家上大學後,對外人必須要這麼說時才發現的。大一新鮮人時,每次跟別人提起我是台南人,大家立即的反應,就是:哇,台南好棒啊!小吃很多、到處都是美食和古蹟啊!好像我平常下課沒事就會去億載金城或孔廟,邊散步邊思古之幽情,然後嘗遍各家名店之類的。面對這種反應,我常是一陣心虛,因為他們說的這些台南美食和古蹟,我其實幾乎都沒吃過,也很少去參觀什麼名勝。相反地,因為地緣關係,爸媽一聽這些景點或食物,還會嗤之以鼻,說:蛤?那有什麼好玩、好吃的啊?
小時候的娛樂不多,爸媽忙著做生意,根本不太可能帶我們出去或陪我們玩,因此時常是寂寞無聊的。有時候爸爸下午需要去台南市辦事情,會問我們要不要跟,一旦爸媽提起要載我們「去台南」,那有什麼疑問?一定要跟的啊。
可惜的是,兒時很容易暈車,從家裡到市區感覺是一段很漫長的車程。每次爸一踩剎車,想吐的感覺就隨著湧上喉頭。但為了能夠逃離無聊的午後漫長時光,都還是像跟屁蟲一樣說什麼也要跟,然後在後座默默忍著吐意。傻傻地看著窗外,過了西港,過了壯闊的曾文溪,過了海寮、和順,就是要進入台南市區了。到了台南其實也沒有去哪裡玩,就是跟在爸媽屁股後面,安安靜靜看著他們辦正經事,大多是證券或銀行,辦完了又開車回家。有一次比較好玩,是跟著去吃喜酒的。坐了好久的車,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喜酒辦在豪華的大飯店裡,這可是我們小鎮上沒有的東西!無奈一走進氣派的飯店宴客聽,我就一口氣用噴的吐在那紅絨地毯上,爸爸尷尬得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
那時候流行的台南美食和現在不太一樣。八○年代最有特色的台南美食應該算以棺材板為首,接下來是蝦捲、担仔麵、鱔魚意麵、土魠魚羹。棺材板這東西現在比較沒有名氣了,雖然我也沒吃過,但看起來的確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把麵包炸得金黃酥脆,切開頂皮,裡面挖個洞,加入奶味十足的濃湯再蓋上,用想的也覺得應該滿美味的,有一種台式西餐的感覺。不過說到鱔魚意麵和土魠魚羹,這可就要流口水了。記憶中媽媽曾經嘗試煮過一次鱔魚意麵,可惜不小心放太多辣椒,不習慣吃辣的我們被辣到直灌水,長大後在店家裡吃到,細長柔軟的意麵裹上帶著微微的醋酸和台南人熱愛的甜味醬汁,香氣十足。鱔魚特殊的薄脆中帶著咬勁的口感,和軟軟滑滑的意麵形成完美搭配。
至於土魠魚羹,以前媽媽若難得去台南逛百貨公司買衣服,到中午她就會帶著小跟班的我去小北仔(現在全台灣都有連鎖店的小北百貨,發源地就在台南的小北夜市,小北仔在童年印象中就是熱鬧繁華之處的代名詞)或西門路上的小麵攤和菜市場攤上吃土魠魚羹。那時候不流行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吃東西,可能是因為台南市街頭好吃的東西比美食街多太多了。土魠魚羹這小吃最重要的精神當然就在那濃稠的羹湯裡了。羹湯帶著蔬菜香,而且一樣走台南偏甜口味,甘味十足。平常在家餐餐都得吃魚的我,原本看到魚是不會有任何開心的感覺的,但土魠魚羹裡的魚塊有用特殊調味醃過,香得不得了,加上外面被炸得酥脆,吃起來不像魚,比較像雞塊。濃濃的羹湯裡泡著香脆魚塊,撒上幾葉美味香菜,噢!真是絕配。
現在說起台南,流行的是牛肉湯,或是走復古路線的雞蛋糕、水果冰、豆花。年輕一點的族群則發明了如起司塔、布丁、戚風蛋糕等等,也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為之傾倒。雖然這些和我那個年代的台南小吃有些差距,但整體來說,故鄉在一個以美食著名的城市,總是值得引以為傲的。
如今回鄉下看爸媽,偶爾也會一起進城「去台南」逛逛。其實住在台北時,新光三越是步行十分鐘就能到的距離,對於要開車三四十分鐘才能到的台南新光三越,有種又愛又很懶得去的心情。當年台南市很經典的百貨公司現在幾乎都已不存在,像是東帝士百貨、遠東百貨和中國城,現在聽起來都像是上輩子遙遠的記憶。近年來大家都是去現在獨占百貨龍頭的新光三越,為了方便省時,通常也是直接在美食街吃吃日式烏龍麵就回家了,以至於到現在我對台南市的路和景點還是一樣完全一點都不熟,可惜自始至終沒有趕上外縣市觀光客來台南時那些必吃必買或文青必逛的行程。
※ 本文摘自《郵購、喬琪、虱目魚:桂花飄香的南瀛時光》,原篇名為〈去台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