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早餐有煎魚是基本,玉米片或烤吐司不曾是選項
文/艾莉雅
求學時期每天早上,媽媽都會煮很營養的的早餐,通常會有一條煎魚,搭配一小盤蒜頭醬油。蒜頭醬油就是一小碟醬油裡加進拍碎的蒜頭。新鮮的蒜頭醬油一開始是水水的狀態,但放了隔餐之後就會變得濃稠,也更有「味道」。小時候不知道吃蒜頭會有味道,愛吃得很,直到有天早上從同學的口氣中也聞到蒜頭醬油味覺得有點嫌惡之時,才發現也許早餐吃蒜頭醬油不是那麼理想。但是,它跟煎魚就是那麼搭!家裡每餐都吃魚,因此沾醬也很重要。
除了蒜頭醬油,南部沿海養魚人家特愛「蚵給」。蚵給是一顆顆鏟出來的牡蠣,塞進通常外面還貼著高粱酒或米酒標籤的玻璃酒瓶裡,用鹽漬出來的。有蚵仔恐懼症的我,很不喜歡看到那一顆顆光溜溜的牡蠣肚被滿滿塞在一起的景況,除了外表不美,看起來很可疑的暗灰色液體,打開時還有一個很烈的味道,有點嗆鼻。蚵給是媽媽的最愛,其實主要是沾那個濃濃鹹味,配煎魚很下飯。但我始終無法吃下那些有如浸泡在福馬林裡的牡蠣。蚵給只要一點點就能沾很久。因為七股的親戚不定時就會拿幾罐給我們「幫忙吃」,我們家總是有源源不絕的供給。而我也一定照例,每有親戚拿來,等他們走後我就皺著鼻子喊著:「喔呦,又拿來了。」而媽媽總是不理我的牢騷,笑咪咪地說:「很好啊,又可以吃很久了!乓貢貢(香噴噴)的妳過來聞一下!」
豬血湯
小時候從來不覺得早餐是「速食」或甜食,更不可能是一碗玉米脆片或烤吐司就能解決的事。有上學的日子,媽媽一定會早起熬粥,配菜有蛋有魚有菜。週末放假時,媽媽若是上菜市場,偶爾會順便帶個豬血湯、肉圓或碗粿回來給我們當早餐,那真是美味啊!一塊一塊的棕色豬血搭配黃黃的酸菜和綠綠的韭菜,配上不知道加了什麼才有此特殊風味的湯頭,是媽媽的最愛之一,可惜爸爸不知為什麼總是嫌那個湯不衛生,可能是覺得豬血的處理不乾淨吧!
早餐的另一個最愛是肉圓,超Q的皮裡面包肉和脆脆的筍絲,最重要的是搭配的濃濃蒜味醬汁和我最愛的香菜。噢,寫到這兒不禁為台式美食又滴下幾滴口水。不要說我誇張,不然來英國這個美食沙漠住個幾天,包準你也會重新愛上台灣本土小吃!至於碗粿,我對它的愛雖然比不上肉圓,但那用米炊出的細緻口感,總讓我想起小嬰兒的⋯⋯臉皮。(喂,是誰想到屁股的!?)超愛吃蒜頭的我總會在想加蒜泥的衝動和接下來一整天的口臭中掙扎⋯⋯不用說,蒜泥每一次都贏。
※ 本文摘自《郵購、喬琪、虱目魚:桂花飄香的南瀛時光》,原篇名為〈吃食記憶與味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