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張惠菁談皮耶.阿索利納的《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如果要回應衛城出版總編輯,同時也是《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責編惠菁在新版為這本書所下的書名,似乎「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第七章篇名)做為本文標題,便能將時間與空間的脈絡定位,也將卡提耶-布列松的成就與影響畫出了輪廓。

而如果從我在多年以前青年期讀到本書最初版本時大受震撼,並形成深遠的人格內化,我更有感觸的是第五章篇名:「沒有國籍的逃脫者」。
本集節目從大獲成功、剛落幕的北美館「布列松在中國1948-49/1958展」談起。而惠菁費了近一年的時間來全新打造為這本書,她的領讀摘要如下:

一、卡提耶-布列松生長在非常富裕的家庭,卻對商業及繼承家族生意毫無興趣,他自小即熱愛繪畫,想要成為畫家,於是花了很長時間跟創辦了私人藝術學院的洛特學畫,在此他狂熱地學習幾何學和構圖,這也成為他日後轉為拿起相機攝影後的重要理念。

二、卡提耶-布列松之所以能以攝影成為時代的影像紀錄者,跟當時剛剛發展起來的相機技術息息相關,也就是,徠卡發明了便於隨身攜帶的小型相機,完全迥異於以往笨重的相機迫使攝影者必須定點彎腰躲在黑布幕裡拍攝對象,「移動」打破了既有的限制,能隨心所欲地自由拍攝,使得卡提耶-布列松獲得了利器。

三、生性不喜受到各種社會規則制約的卡提耶-布列松,也深受當時超現實主義思潮的吸引,反對任何對自由產生威脅的事物、熱愛生活,相信直覺與靈感。這樣的反叛精神,呈現在他的特立獨行、世界遊走的生活方式,以及當他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時所補捉的人們,這些生命個體的靈魂深處。

四、所以,他曾到象牙海岸以狩獵維生、走遍歐洲各大城市、二戰後參與眾多國際重大事件,例如拍攝印度聖雄甘地的喪禮,前往中國見證國共戰爭、政權交替,印尼獨立,並遠走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印度,也進入到蘇聯拍攝史達林去世後的街頭。
奇妙且一以貫之的是,他感興趣的仍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些生活其間、正經歷變動的人們。他的決定性的瞬間,依然瞄準了腦中精確構圖下躍動的生命內在。

五、惠菁也提醒,他協力創辦的「馬格蘭」,正是為保障全世界報導攝影者的權益及彰顯報導攝影精神而設,所謂精神是提供攝影師基本的獨立自由。那麼為什麼在他及這個組織的努力下,當他的攝影藝術家地位享譽世界時,他卻毫不留戀地在以攝影創作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徹徹底底地出逃了呢?

六、堅持他所有攝影作品不能有任何剪裁,後來並親自加上說明文字以求精確、客觀,而不含任何感情用事的評論或任何形式的諷刺,在此講求下,唯有黑白攝影能符合其哲學,然而彩色攝影崛起,儼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卡提耶-布列松能怎麼做?

七、視生命為藝術,視繪畫為藝術最高形式的卡提耶-布列松,後半生又如何呢?
在此,我想引本書中兩段話向卡提耶-布列松致敬,也做為我對於「沒有國籍的逃脫者」這句話的延伸與註腳。

「卡提耶-布列松有項特質更讓他推崇備至,那就是獨立於所有事物之外,有時甚至太獨立了。」
「卡提耶-布列松的鏡頭真正關注的是種族主義、貧窮、不公正、排外、失業、犯罪、孤獨、社會不公、宗教偽善、壓迫和富人的傲慢。」

更多精形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去年出版《比霧更深的地方》,也是衛城出版總編輯張惠菁,領讀皮耶.阿索利納的《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