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你韓文真好!」翻譯所學生聽到這個稱讚先別太開心

文/陳家怡

大學畢業、申請上教育部公費獎學金那年,因為已經上完語學堂六級課程,所以決定到外大研讀「七級」,也就是所謂的「口筆譯學程」。記得在某一堂課上,老師一進教室劈頭就這麼問:「大家覺得自己現在的韓文程度大概是一個韓文母語人士的百分之幾呢?」老師給了我們幾分鐘的時間思考,只見同學們安靜了下來,一個個陷入了沈思。「沒有百分之六十,少說也有百分之五十吧?」我在心裡默默決定了答案。這個時候,老師拿起白板筆,在白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條狀圖,和一長一短的條形。
 
「20%」──是老師寫在短條形上方的數字。班上同學的驚嘆聲此起彼落,我們都讀到七級了,竟然只有百分之二十?只記得當時老師說,會以這個方式開頭是希望我們今天也能努力學韓文,不要太輕易滿足於現狀。這大概是繼「母語人士」之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二次衝擊。
 
第三次衝擊,則是來自我的補習班老師。老師說學語言的人普遍都喜歡聽到「你的XX說得真好!」之類的稱讚,被稱讚的當下當然心情很好,但換個角度想,這句話也同時代表著「對方已經意識到你是外國人了」。因為我們並不會對一個台灣人稱讚中文講得好,當然也不會對韓國人說韓文說得很棒。所以老師要我們在接受稱讚的同時不要忘記,這句稱讚也代表自己還有變得更「道地」的空間!
 
讀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好奇,那麼翻譯所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想考進翻譯所又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呢?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向切入,一是教授們的評價標準(客觀),二是我感受到的身邊同學們所具有的特質(主觀)。單就入學考試而言,進行視譯考試時教授們會注重以下幾點:發音、用詞遣字、專業用語、文法、內容正確度、流暢性、應變能力。除此之外,在一般問答面試時還會觀察學生是否對時事有足夠的掌握度,以及是否具備成為專業翻譯員的基本素養。再來,就是我觀察到的同學們的特質:
 
A同學:無論是什麼主題都能從容應對,很少給人緊張的感覺。
B同學:背景知識豐富,中韓雙語用字都恰到好處。
C同學:反應速度非常快,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整理好思緒並表達出來。
D同學:不怕表現,即便出現小失誤也能完美掩蓋,讓人難以察覺。
 
綜合以上觀點,一位翻譯需要具備的特質其實就非常明確了,而語言能力則是一切的基礎,因此才會在前幾個單元強調,必須要有足夠的語言底子才能拿到進入翻譯所的門票。

※ 本文摘自《成為韓語翻譯員》,原篇名為〈「你韓文真好!」竟然不是稱讚?〉,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