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logtrepreneur

你說的數位轉型是什麼型?

文/黃俊堯、黃呈豐、楊曙榮

在討論數位轉型的概念與實踐時,常常會遇到「我說的數位轉型,不是你想的數位轉型」、「你做的數位轉型,不是他要的數位轉型」這類近似「雞同鴨講」的狀況。其中原因很多,包括詞彙的定義分歧、戰略與戰術、看長與看短,或者看大與究小的視野差別,以及不同行業領域裡經營實務重點的差異等等。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如果順著相對全局的、策略的脈絡來看數位轉型,那麼很關鍵的一個理解是:「面向市場顧客端的經營」與「面向生產供應端的經營」兩者的環境特性有本質上的差別,使得這兩者的數位轉型在基本假設、轉型目的與管理重點上,都略有不同。因此在數位時代,兩者都有著各自的虛實雙生架構;而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就在妥善地經營這兩種虛實雙生架構。

面向生產與供應端的經營,一般來說,面對的是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包括生產與供應端的參與者大致穩定、產業疆域較少變化、流程相對線性、需管理的關鍵變數較為有限且關聯規則相對明確。以工廠的生產經營來說,容或有原料應用創新、訂單規格客製、製程優化等與時俱進的可能,一般而言,在既有供應鏈乃至價值鏈的線性架構下,面對的遊戲規則變動有限。換句話說,這類型的經營仍有較明確的規則,容易定義「同業公會」的成員有哪些,因此適合放在「產業」的框架下看待。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系統中,經營者涉入生產情境的智慧製造、工業4.0,乃至金融情境中的監理科技(regulatory technology,簡稱RegTech)應用,通常是為了提升既有商業模式下的經營效率。

在生產供應端,近年常見在整合虛實的作業情境中強調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以說明在適當物聯網的建置下,得以透過感知器偵測與聯網通訊,將實體世界的物理或化學狀況大量且實時地數據化,而與負責監測與優化作業的數位端模擬模型雙向溝通,相互反饋。這便是我們所說的生產供應端虛實雙生架構。而其成敗的關鍵,繫諸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是否能全面且深入地滲透到系統的建立、整合與實際運作過程中。

至於面向市場顧客端的經營,在數位時代面對的則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與前述的封閉系統相較,產業的邊界愈來愈模糊、意義愈來愈有限。譬如說,你能想像台灣大車隊、Uber、Line Taxi和Yoxi合組一個同業公會嗎?這些服務發源自不同產業背景,經營的卻都是雷同的線上按需叫車服務。

在這樣的意義下,數位時代面向市場顧客端的經營,企圖在非線性的價值網絡中滿足顧客需求。價值網絡中,競爭者與聯盟合作者的樣態多變,滿足同一種需求的新商業模式接踵出現,而影響經營的變數類型不定、數目眾多、常無固定規則可循,且其中不少變數並非經營者所能掌控;經營者所面對的環境,便是個相對開放的系統。此時,數位轉型的重點往往在於,確保經營者能在多變的遊戲規則中存活、適應乃至壯大,以確保效能為主要目的。    

就實踐而言,面向市場顧客端的數位轉型,同樣可以理解為虛實雙生架構的經營(或者簡化稱作「虛實整合」)。但此時虛實整合卻需要更為複雜的能耐。其要務,在於讓顧客在整個交易過程、無論是線上或線下的接觸點,都能有一致而無障礙的體驗。要達此目標,一方面需要環繞著顧客以累積貫通虛實場景的數據建置(譬如近年企業爭相建構能滲透顧客旅程各個環節的會員機制);另一方面,與面向生產供應情境的數位轉型一樣,需要大量的行業經驗,來導引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因為應對的是相對開放的、變數相對繁雜乃至難控的環境,加以必須不斷透過商業模式的更新以適應多變的競爭態勢,所以,此時結合數據與行業經驗所迸發出的創意,便成為許多實體原生業者相對感到陌生的競爭能耐。

本文介紹:
打造韌性:數位轉型與企業傳承的不斷再合理化路徑》。本書作者/黃俊堯、黃呈豐、楊曙榮;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數位轉型全攻略
  2. 雙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