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被療癒,或想懂療癒,就來《四樓的天堂》坐坐吧!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想被療癒,或想懂療癒,就來《四樓的天堂》坐坐吧!

文/曾治淇

台劇《四樓的天堂》上映前夕,我以心理師的身分應邀參加試映會。雖由於試片活動旨在供看倌試水溫淺嚐即止,因此我僅能搶先做了三集的觀眾,但也夠我賞心悅目讚嘆師父了。

《四樓》的主角之一即是我的同行──由謝盈萱所演繹的心理師,其實隨著心理治療的普及,心理治療師這角色已日漸頻繁地在台劇中展露頭角,舉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麻醉風暴》、《魂囚西門》、《下一站幸福》或是國片《誰先愛上他的》等不勝枚舉的故事裡,都曾出現心理治療師一展身手,然而片中多數的治療橋段其實與臨床實際操作相去甚遠,這我不難理解,畢竟那並非心理治療的教學示範帶,畢竟那是為服務戲劇而存在的角色。

然而《四樓》讓我驚豔的是,謝盈萱所出演的心理師,是我所看過的台劇之中,最最寫實、最最貼近實際臨床操作上所會出現的治療樣貌了。不僅在一對一心理諮商會談中的遣詞用句考究,也將心理師在治療工作當下所會有的內在小劇場活靈活現的生動展演開來,著實足以叫行內行外的看倌都噗哧連連。

還不僅僅只有一對一的心理諮商對手戲,連戲劇治療也搬進故事裡,而戲劇治療師雖亦由演員擔綱,但從戲中治療師的話語與引導,也不難看出編劇是對戲劇治療有所本有所考究而非瞎掰忽悠的,再再足見這齣台劇對心理治療所下的田野調查功夫,著實立下了標竿新高度。

當然,心理師也是一介凡夫,也會有他的疑難關卡,如戲裡所上演的關係衝突、職業瓶頸等,因此他也需要被療癒,而推拿師的出現,則給心理工作者的肉身帶來了無上的身體療癒。

有本談心理創傷的暢銷書叫《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而推拿師的出現,正是幫助人們將淤積沉澱在肉身中的各種疑難創痛,善加清創代謝一番。正如劇中的經典台詞:「身體並不是沉默的,人經歷過的事,會像年輪一樣,留下痕跡」、「你的痛就是在提醒你」、「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

在心理治療的領域裡,也常有著作在探討各種情緒對不同身體部位、器官所會帶來的連動影響。所以說,那些甕底舊事,不論「你是忘記了,還是還怕想起來」,身體終究會告訴你:「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獨立樂團Tizzy Bac的歌曲裡也曾唱到:「這是我們能感到的痛 才能永遠牢記心中 受過了傷 蹉跎了時光 然後擁抱希望 我知道 這種疼痛沒人想要 我痛過 所以可以大聲宣告 你的痛我明瞭 這世上 有種摧毀導向建造」

然而,完人聖賢並不存在於這部戲裡,因此推拿師當然也有屬於他的過往、他的包袱,也有他所需要的療癒,他所需面對的陳年創痛,一如劇中心理師在電台受訪時被問及:那你們心理師自己有困擾煩惱時該怎麼辦?我的答案與戲裡有所不同,我會說我們當然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治療師與督導,畢竟就是出於對心理治療的熱忱與著迷帶領我們走向這一行,那麼我們又怎會捨得不去用自己所鍾愛的這門功夫呢?

所謂給人療癒的助人工作者,絕非是自己已修練成佛成仙從此圓滿自足六根清淨了,而正是因為更深諳人性,所以更懂得如何坦然真切地去接納、去面對生而為人自然會有的種種生老病死貪嗔痴苦。

最後,我想建議各位觀眾,《四樓》是一部走心的戲,而非由華麗聲光噴足狗血所堆砌出的作品,所以看倌不宜以喝濃郁珍奶般準備咀嚼大啖的心情入戲,反倒適合以茶道品茗之姿,來體會本劇回甘餘味的馨香沁喉哦!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心理,與生理:

  1. 心理對身體能有多大影響?讓期待成真的「安慰劑效應」
  2. 【讀墨使用祕技:電書就要這麼讀!】心理學究竟有什麼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