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一面覺得動物可愛一面吃肉──這樣會不會很變態?
文/犁客
很多小時候看過迪士尼動畫《小鹿斑比》的人表示,斑比媽媽被殺的橋段造成他們一輩子的心理陰影,他們可能這輩子不會去打獵,或者小時候就懇求家裡大人不要去打獵。
不過,迪士尼動畫裡頭出現打獵橋段的片子其實不少,被殺掉的動物也不只斑比媽媽,可是好像很少聽到有人因為鬣狗之類動物被殺掉而留下心理陰影。這當然和角色是正方和反方有關,也和角色被殺之前有多少情節在觀眾心裡建立厚度有關,可是說實話斑比媽媽在電影裡死得蠻早的(畢竟她不是主角,斑比才是),要說什麼建立厚度可能很有限──這樣的話,那些心理陰影是怎麼來的?
對,你提到重點,斑比媽媽長得比鬣狗可愛多了,我們容易同情可愛的、討厭醜陋的,這很現實,但也是事實。你可能還會講到,貓狗會變成許多人養寵物時的選擇也是如此,而且因為他們長得比較可愛,所以不但成為販賣市場的大宗,而且衍生出育種配種等可怕問題,他們被棄養之後,造成的麻煩也比其他動物更大。
不過,等等,這裡的想法其實岔開了。首先,是虛擬角色設計得可不可愛的問題──我們因為斑比媽媽比較可愛,所以就不打獵了(爸!求你不要殺斑比媽媽!),但虛擬作品裡可愛的老鼠更多,現實裡我們卻好像沒多少人想放過躲在你家或偷吃你辦公室抽屜裡零食的老鼠。這有很多因素摻在裡頭,因為鹿平常可能生活在我們習慣的環境之外而老鼠就待在頭頂的天花板裡,放過鹿比放過老鼠簡單,但重點是「因為虛擬創作而認為老鼠長得可愛進而生出同理心」的情況不多(但虛擬作品裡可愛的老鼠其實蠻多的),這是為什麼啊?
岔開的另一條線涉及貓狗和寵物市場問題。地下育種場的生存環境很差,但這也代表育種出來的貓狗的確有夠大的市場,因為沒有消費者的話,生產者也會減少;換個角度來看,飼主透過買賣獲得的寵物,被棄養的比例高過透過認養獲得的寵物,賣座電影有時反倒會造成可怕的後果,例如《101真狗》或《再見吧!可魯》帶起特定犬種的購買潮,也出現後續的棄養潮──不就是因為那些貓狗可愛,所以才要花錢買特定的品種嗎?為什麼這時候可愛好像沒什麼用?
說起來好萊塢也拍過以小豬為主角的電影,而且用的是相當可愛的真實小豬(說話時以電腦動畫輔助增加表情),拍了還不只一集,不過對於吃豬肉的人好像沒有因此出現明顯變化;在戲院大嘆小豬好可愛走出去就點了漢堡,這樣是不是很變態呢?⋯⋯說到底,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但因在地球上建立了霸權,所以與其他動物的相處模式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別的不談,光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吃雞豬牛羊但不能(或比較不願意)吃貓狗?」就已經是個常被用各種角度討論的議題了。
《就算牠沒有臉》,談的就是人與動物的關係,關於倫理、教育,與生命思考。這樣介紹好像有點嚴肅,但事實上兩位作者討論的就類似上頭講的那些。因為是在地的學者,所以舉的例子很接地氣、也讓我們相當熟悉。這類討論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但多聽不同想法,你就越容易在自己與動物的關係中找到合適的位置,至少,下回經過寵物店看著櫥窗裡的小貓大呼可愛、回家在巷口遇到流浪狗大嫌好髒的時候,我們都因此有更多思考的面向。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