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是個把教育熱情,傾注在入學考試上的國家
文/金英敏;譯/游芯歆
韓國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僅憑名列世界第十一位的經濟規模,無法真實地說明這裡的生活。和墨西哥一樣,韓國的平均工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裡也屬於工時最長的國家之一,但在針對社會公平的調查中,大部分的人卻認為不公平的徵結是在社會分配結構上。而且除了宗教界人士和詐騙者之外,很少有人能明確說出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總而言之,在韓國,人們處於高度競爭狀態,在工作中投注的精力超過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卻從不問問自己這樣的工作和生活,終極意義在哪裡,甚至不去想想這種競爭過程是否公平。
那麼,韓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韓國的生活就像高速列車,所有人都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中途一站不停也沒關係,風景一閃而逝也無所謂,只要能盡快抵達目的地就好。但因為大家認為抵達目的地的遊戲規則不公平,因此就算有人率先抵達,其他人也不承認此人的成就,反而嫉妒、讓他不得安寧,在背後中傷。然而,眾人就是無法放棄這不公平的競爭,一旦在競局中落敗,你就會淪為這個社會的奴隸,當然也無法得知在競爭終點等待的是什麼。
為了在競爭中存活,拉幫結黨,以上欺下的「威權」關係成了常態。到最後,自己也怕在競爭中遭到暗算,不惜踐踏他人。再也沒有人相信支撐公民社會的公共價值,也不將它扎根在心底,結果凡事不照規矩來,只看自己心情好壞,而且為了達到目的,遊說、施壓、阿諛樣樣來。在相信嗓門大就贏的信念下,大家都高聲吼叫,只有看到他人的敗落,才能撫慰在這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自己。就像山頂上的薛西弗斯,看著同事隨大石滾落,以此安慰自己一樣。
義大利藝術家、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曾說:「陽光熾熱,世上卻只有垃圾。」可是我們仍然得過日子。雖然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但在內心深處你是否也曾疑惑,在這混亂不堪的人生中耗盡自身、筋疲力竭之後,要面對什麼樣的未來?有人醒悟到自己沒機會迎向一個有尊嚴的未來,於是開始拒絕生育。老一輩的不但放棄成為睿智從容的長者,甚至會坐在地鐵孕婦保留座上大罵:「年輕人太自私,不生孩子,國家都快滅亡了。」所有人都像生活在自己的伊甸園裡,雖然不知羞恥,但總有一天高齡者會處處開花,惹出事端。在公民的道德和福利都不夠健全的社會裡,老人就會像自戀者失去可陶醉的自我一樣,茫然哭泣。
在韓國,這種生活型態打從青少年時期就已開始,大家很早就把一腔熱情傾注在入學考試上,從這點來看,算是一個熱中教育的國家;但人們又對真正該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卻不聞不問,就這點來說,韓國又是一個對教育漠不關心的國家。就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房地產上面,卻對如何在房地產上累聚生活的喜怒哀樂漠不關心一樣。人們之所以迫切關注入學考試和房地產,是因為這兩樣都與階級流動有直接的關係。通過入學考試雖然不代表從天而降的大禮,但要是沒通過,就會付出十分慘痛的代價──好比一代代只能靠體力勞動生活,也就是過著人下人的日子。在這片土地上,教育和房地產方面的投資,與其說是有助於階級的流動,倒不如說這是讓階層更加的穩固。
深明向上攀爬有多恐怖的父母,會做出把子女推入競爭當中的「合理選擇」。如果子女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或許還能短暫地享受一段如百濟義慈王般窮奢極欲的生活。但時間一到,打著「唐羅聯軍」名義的父母與社會,就會揮軍而入,干涉一切。2如今,這片土地上許多義慈王和年輕學子們,為了準備入學考試和就業,紛紛從幼年和青春的懸崖上跳下來。但落花岩上落下的不一定都是花,上過學的也未必都能成材。現在,不管是應考的學生或是準備就業的畢業生,學生們要學習的,不是努力創造生存的價值,而是努力讓自己活下去。而同時,他們也忘了進入這個過程的努力和時間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了把生活和現實當成兩回事。但是在他們搭乘的高速列車終點站,等待他們的又會是什麼呢?
如果說國、高中變成了考試訓練機構的話,那麼大學則變質為就業準備機構。大學打出來的口號不再是追求真理,而是畢業生的就業率和有多少社會精英是該校出身這類統計數字。雖然大學沒必要切斷與就業的牽扯,卻也沒必要因此成為就業訓練所。然而,面臨就業難題的學生必然只想求高分、多拿點學分,這就像通往地獄之路是用善意包裝的一樣,大學生活變成是用膨脹灌水的學分填塞起來,以致剩下的就只是看履歷,看不到真正的實力。一到寒暑假,有錢人家的子女紛紛到海外實習,窮人家的學生只能在附近餐廳廚房裡切醃蘿蔔。這群相信學分是按照父母經濟能力等級取得的窮學生,不僅會怨懟父母,也會不想成為腳踏實地的公民,到最後甚至會對眼前的學習失去興趣。
一個人年輕時期唯有一次的學習機會,就如此被入學考試和就業準備剝奪了,這難道不是對青春燦爛歲月的一種褻瀆嗎?就像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走在景色優美的道路上,卻腳步匆匆無暇欣賞,這簡直就是在辜負美好時光。哪天回首自己的花樣年華,似乎只剩下入學考試分數有多高,名門大學有多難進之類的話題可說,這不就是承認,自己沒有比這些更有趣的知性體驗。有人到了中年,經濟終於寬裕,雖然會去報考大學裡更高層次的課程,但他們只是把那裡當成發展社會人脈的場所,而不是為了進一步追求更高領域的知識。
不好好學習,就會像氣泡一樣,缺乏實質的內在。少了思考的肌肉,就只能拿別人強而有力的言論來充當自己的想法,藉以填補空洞的內在,也因此才會有越來越多宣揚所謂「真理」的冒牌知識分子、宗教領袖或獨裁者。大家不再追求長期性、公益性和公正性,只想滿足原始欲望,追求短期利益,以及沒實力卻妄想得到認可。這就像很多老師不去教邏輯和辯證,而是在酒桌上朗誦三行詩 3;學生們到夜店跳舞,只會亮出學生證低聲炫耀:「沒見過某某大學的學生吧?」
王爾德曾說:「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們雖然沒法成為星星,卻能把目光投向天空,而不是只看著陰溝底部。在缺少藍圖拯救社會脫離毫無意義的泥淖之際,不管哪種學習都無法讓我們身處的地獄瞬間變成天堂,但至少能讓我們瞥見名為「卓越」的那顆星,感受一下既有的美好事物,進一步相信會有更美好事物的存在。唯有抱持這樣的信念,才能超脫毀謗和嘲笑,藉由邏輯和修辭學,形塑公共領域,並在不停地閱讀、書寫和討論的過程中,相信人類還有可能改變。只有某種被入學考試和就業準備所取代的「卓越」,成為我們的學習目標時,國人或許才能夠實現並享受比韓式炸雞更美好的事物,譬如說,更美味的生活。
因此,大學和公民社會不應成為「卓越」無法開花結果的墓地。就像對大學聯考的熱議一般,在大學走向沙漠化的今天,也是時候來討論身為大學生、身為成熟的公民,該學習什麼了。希望這一系列反思學習的隨筆文章能對這樣的討論貢獻些微力量。
註解
1 落花岩位於忠清南道扶餘郡扶蘇山,是一塊面對白馬江的大岩石。相傳西元六六○年百濟義慈王時期,新羅、大唐聯軍攻陷百濟王城時,百濟的三千宮女從這塊大岩石上,投白馬江自盡。後人遂以花比喻宮女,將這塊岩石稱為「落花岩」.在石上修建紀念宮女的「百花亭」。
2 百濟義慈王即位後,曾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國內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窮奢極欲的生活,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又因其拒不朝貢,便與新羅聯軍進攻百濟,最後義慈王投降。
3 三行詩原本指三行總計三十字以內的詩,但韓國時下流行的語言遊戲「三行詩」,是任意找一個二或三字的詞,以類似藏頭詩的方式做詩,比如「不甘:不知人在何方/甘於相忘江湖」。
※ 本文摘自《學習不會背叛你》前言,原篇名為〈落花岩1上落下的不一定全是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