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用推理寫大疫,用小說記現實
文/頏木靈
比爾.蓋茨在2015年的TED演講中指出:「全球當今最大的危機不是核彈,而是傳染病毒,人類還沒準備面對下一波大疫情的發生」,沒想到一語成讖,新冠肺炎自2019年爆發以來,世界各地的疫情持續不下,各行各業都受到牽連,每個人的生活彷彿傾斜崩塌,這失序的平衡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看見曙光。
「對作家而言,寫小說是用來叩問現實的手段。」這句話出自蘇格蘭犯罪小說家伊恩.藍欽。推理小說百年發展以來,從原有的古典推理模式,陸續發展至今日百花齊放的盛況,不再局限於密室或不在場證明的王道詭計,更恰當糅合社會議題,探索犯罪動機,反映當下熱門課題,成為後人借鑒。推理小說作為貼近生活的文體,疫情自然而然也成了小說家的筆下題材,說故事的方式也隨之改變。
我留意到第一本以疫情作為推理小說題材,是美國作家派翠西亞.康薇爾的法醫系列《致命暴露》,講述受害者的死狀疑似絕跡已久的天花,女法醫除了要捉住兇手,還要避免感染病毒,和遏制疫情的傳播──惡意傳播高傳染性的病毒,相比殺人魔和炸彈客,更讓人心驚膽跳。而早在十多年前,歐美作家彼得.梅已寫出傳染病題材的小說《封鎖》,如此貼近時事,不可避免地具有強烈既視感。
家喻戶曉的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一向擅長將推理小說與時下社會課題結合,這一次也不負眾望推出與疫情相關的作品──《迷宮裡的魔術師》,不難發現作者的筆觸越來越溫暖,就算是疫情下的殺人慘劇,故事不缺溫暖的筆觸,故事裡的居民面對疫情的打擊,仍然積極生活,帶給讀者一絲鼓勵,在這之前也曾在舊作《疾風迴旋曲》提及病毒生化武器。
華文推理作家陸續展現驚人的創意,台灣作家既晴《城境之雨》短篇集裡的〈疫魔之火〉,故事圍繞在饒河夜市店家,受疫情影響生意嚴峻,讓人想起本地商家的窘境,旅遊業相關單位包括航空業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讀來倍感唏噓。台灣作家沙承橦.克狼擅長書寫獨特的獸人世界觀,《緝毒犬與檢疫貓》裡的機場失竊案,結合緝毒檢疫的工作性質。中國作家燕返《殘像17:新疫時期的殺意》從新冠疫情牽扯出橫跨十七年的巨大陰謀,解答方式更是巧妙,用童話故事拋出無數謎題,以嚴謹的解答收尾,展現出作家的無窮想像力。
最為矚目的莫過於,香港作家聯手炮製的《偵探冰室.疫》,是偵探冰室系列第三集,曾參與過去兩集的七位作家──陳浩基、譚劍、文善、莫理斯、黑貓C、望日、冒業全數登場,呈獻以香港、推理、疫病為主題的短篇集。這系列相信華人讀者不會陌生,一線的香港推理作家聚集打造的華麗合集,前兩集都獲得不少好評,這次別出心裁以年度漢字作為題材,這年頭讀來可是悲喜交集。
馬來西亞推理作家牛小流在最新著作《藥師偵探事件簿:請保持社交的距離》,同名短篇就以新冠肺炎為題材,從口罩供應不足的西藥店日常,聯繫去口罩殺人事件,搭配著馬來西亞獨一無二的南洋風味,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裡頭暗喻的社會課題極具巧思,作者的心聲也在結尾吐露,「越是黑暗的時刻,即便僅有微光閃爍,越是能映射人性的光輝,每個醫護人員都拚著全力與疾病拉扯,其他行業也在後推進一把,只為看見更美好的明天」。
小說源自生活,也無可避免沾上疫情的色彩,這何嘗不是努力活著的紀錄,一如法國作家卡繆的經典作品《鼠疫》提及,「習慣於絕望的處境比絕望的處境本身還要糟。」我們從小說字句裡汲取能量,像久旱後的甘露,得到重新出發的勇氣,祈禱生活儘快回歸正常,無所畏懼地面向未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