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曾碰面的20年筆友,窮編劇與舊書店主人因書心意相通
文/伊琳娜.瓦耶荷;譯/范湲
海蓮是移民之女。她的父親是個出身卑微的襯衫裁縫師傅,偶爾會以販售的衣物換取費城劇院的入場券。多虧了這些襯衫商品,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海蓮能夠舒適地癱坐在破舊的手扶椅上,接著,燈光逐漸暗去,舞台卻明亮了起來,她的心臟急速搏動,彷彿陰暗劇院裡一匹脫韁的野馬。雙十年華加上一份少得可憐的獎學金,她在曼哈頓落腳,在此開啟了女作家生涯。長達數十年間,她蝸居在破舊斗室裡,屋內只有雜亂的家具,以及爬滿蟑螂的廚房,總是無法確定下個月是否有足夠的錢繳交房租。她以電視編劇為業,貧困度日,卻依然筆耕不輟,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無人願意拍攝的劇本。
她的最佳代表作,此時仍在發展中,並在後來的二十年間逐漸成形,而且是在最純真、最出乎意外的情況下產生的。海蓮偶然瞥見一則專賣舊書的倫敦書店小廣告。一九四九年秋季,她將第一份訂單寄往「查令十字路84號」。那些銅板價的廉價舊書,橫渡大西洋陸續抵達她後來的不同住處,最後停駐在她以柳橙木箱改裝的書架上。
初始以來,海蓮寄到書店的信函,除了簡單的訂單及應該支付的款項,她總會聊些別的事情。她在信中描述了拆封剛抵達的書籍包裹時那份喜悅,以及撫摸那些奶油色書頁時的輕柔觸感;當買來的舊書未達預期的期望時,她會以生動有趣的筆觸形容自己的感受;她抒發自己的讀後感,也聊起拮据的經濟狀況,以及自己的怪癖──「我熱愛那種已被前任主人翻閱無數次的舊書。」那位名叫法蘭克的舊書店主人,起初仍以拘謹的筆調回覆信函,但經過幾個月的信件往返之後,逐漸也敞開了心扉。十二月時,海蓮為舊書店全體員工準備的聖誕包裹寄達查令十字路。包裹內裝有火腿、罐頭和其他食品,在艱困的英國戰後時期,這些東西只有在黑市才買得到。到了春天,她請求法蘭克幫個忙,幫她找本詩歌選集,「關於愛情的詩作,但在中央公園閱讀時,不至於會哀歎連連。」
這些信函最出色的部分是盡在不言中的訊息。法蘭克雖然從未明說,但他顯然可以長途跋涉,找遍所有偏遠地區的待售舊書,就為了幫海蓮找到世上最美妙的書籍。而她的回應則是,更多禮物包裹,更多自我解嘲的交心,以及更多急件訂單。無言的情感與沉默的愛欲,交織在這些僅為商務往來,甚至稱不上私人交往的信件中,因為法蘭克總將每封信件拷貝後留存在業務檔案裡。已婚的法蘭克,看著自己的女兒們逐漸長成荳蔻少女。一窮二白的海蓮,靠著寫電視劇本勉強度日。兩人交換禮物、訂單和文字,間隔卻越拉越大。他們將語言淨化到僅為溝通用,完全不帶一絲感傷,言簡意賅,滿紙珠璣妙語,以此掩飾難言的愛意。
海蓮總說她一定要去一趟倫敦,當然也要去這家舊書店,只要等她存夠錢買機票就能成行,偏偏她賣出的劇本總是少之又少,加上牙病,還有不斷搬家的費用,兩人見面的計畫就這樣拖過了一個又一個夏天。用詞一向含蓄謹慎的法蘭克則遺憾地回覆,大批美國觀光客為了披頭四湧進倫敦,卻總是不見海蓮到來。一九六九年,法蘭克因急性腹膜炎驟逝。他的遺孀寫了一封短信給這位美國女子:「我並不介意在此坦承,我經常很嫉妒妳。」海蓮收集了兩人通信的所有信札,隨後出了書。多年辛勤創作劇本,成功總是對她不理不睬,直到此時才享受到功成名就的美好滋味。《查令十字路84號》立刻成了暢銷小說,後來並改編成電影和舞台劇。數十年來寫了許多無人願意採納的劇本,海蓮.漢芙卻因為這部不在計畫中的作品揚名舞台。拜本書出版之賜,海蓮終於可以造訪倫敦──第一次,但為時已晚;法蘭克已不在人世,「馬克斯與柯恩書店」也早已消失。
這段女作家和書店老闆之間的故事,在他們的往來信函中只披露了其中一半內容。另外一半內容隱匿在他為她尋找的書籍中,因為替另外一個人選書並找到將這本書交給她,乃是兩人互相親近、溝通和親密的強烈表現。
※ 本文摘自《書頁中的永恆》,原篇名為〈書店業者:危險的行業〉,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