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想接住被拋棄的孩子,熊本一間醫院設立了「嬰兒信箱」

文/NHK採訪團隊

慈惠醫院是一間以婦產科為主的綜合醫院,長期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醫院的理事長蓮田太二在嬰兒信箱正式啟用的半年之前,也就是二〇〇六年十一月,發表成立嬰兒信箱的計畫。各家媒體紛紛報導這項創舉,引來眾人矚目。

蓮田之所以鼓起勇氣成立嬰兒信箱,是看到德國實際執行的情況。

德國的嬰兒信箱名為「Babyklappe」,意思是「嬰兒之門」,由教會與民間社福團體於二〇〇〇年成立啟用。打開門扇,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小床,放進小床的兒童由設施人員收容。

德國成立嬰兒之門的理由與日本相同。當時由於棄兒事件頻傳。於是成立設施好匿名收容父母無法自行扶養的兒童。這項定位為「緊急避難措施」的設施逐漸普及至德國各地,現在約一百處。

蓮田構想在日本成立相同設施,因此前往德國參觀。參觀團隊中除了醫院相關人士,還包括提供孕婦諮詢窗口等援助婦幼的日本非政府組織員工等人。這個組織日後製作了一部影片,希望在日本推廣德國這項拯救兒童生命的設施。

由於把孩子放進去的部分看起來就像是個信箱,因此影片標題為《嬰兒信箱——德國與日本援助棄嬰的作法》。嬰兒信箱一詞因而普及,媒體也都使用此一名稱。

蓮田本人原本也使用「嬰兒信箱」這個名稱,後來考量兒童不是物品,不應以「信箱」稱呼收容的地點,因此在正式啟用前發表新名稱「送子鳥搖籃」。

《安徒生童話》中有一則故事是,俗稱送子鳥的東方白鸛把小嬰兒送給沒有孩子的女性。「送子鳥搖籃」這個名稱隱含蓮田的期盼——希望母子一同獲得幸福。

目前多數媒體依舊以「嬰兒信箱」稱呼慈惠醫院收容棄嬰的設施。成立初始有部分聲音批判媒體稱呼不當,負責定期評鑑1嬰兒信箱的「送子鳥搖籃專家委員會」也呼籲眾人使用正確名稱。

我明白慈惠醫院與專家委員會的用心,不過還是特意使用「嬰兒信箱」這個已經普及至社會角落的說法,懇請讀者見諒。

「致母親 我們會保密」

嬰兒信箱默默佇立於醫院角落,面對住宅區。穿過小門,走上斜坡便能抵達。這十年來,嬰兒信箱的位置隨著醫院成立新館而移動,然而外觀卻從未改變。

信箱門扇寬約六十公分,高約五十公分,上面畫了一對送子鳥搬運放在籃子裡的嬰兒。門扇旁邊設置看板與對講機按鈕,看板上寫著巨大字樣。

「給所有帶孩子來到這裡的母親,我們會為你保密。為了孩子的幸福,請在打開這扇門之前按鈴找我們聊聊。」

這是因為院方希望母親放棄養育孩子之前,「至少和我們商量看看」。

嬰兒信箱有兩道門。打開第一道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封信。家長不拿起這封寫給他們的信,便無法打開第二道門。門扇上也寫著「請務必閱讀本信」字樣。

信中表示「我們隨時提供諮詢服務,歡迎聯絡」、「把孩子交給我們之後若是改變想法,也可以聯絡我們」,並且附上院方的聯絡方式。

拿起信,打開第二道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保溫箱。這個保溫箱是為了收容的孩子特別打造,二十四小時都能保護他們的安全。裡面除了控制體溫的保溫器之外,還備有呼吸器等設備。

保溫箱上方安裝了監視攝影機,只要有人打開門,位於二樓婦產科的護理站便會亮起警示燈,鈴聲大作。一旦關上門便會自動上鎖,無法從外面打開。

在護理站的護理師聽到警鈴響起,第一步是查看攝影機拍到的兒童畫面,接下來馬上走向嬰兒信箱。從二樓走下螺旋逃生梯,不到一分鐘就能抵達目的地。打開信箱後先以聽診器確認心跳與呼吸聲,判斷健康狀態,同時聯絡醫師。

檢查完健康狀態後,以數位相機拍攝兒童的照片,記錄身上是否有受過虐待等痕跡。最後由婦產科病房暫時收容。

熊本市長負責為身分不明的兒童命名

慈惠醫院收容兒童之後,由醫師檢查或診療,並聯絡熊本市政府、兒童諮詢所與警察。倘若可能構成違背義務遺棄罪等事件,則會交由警方展開搜查。

《兒童福利法》認定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為「需保護兒童」,安置於嬰兒之家或兒少家園。倘若日後透過兒童諮詢所找到寄養家庭,則委託寄養家庭照顧。

開設初始,部分民眾以為是由慈惠醫院負責撫養這些孩子,捐贈了大量的尿布和嬰兒用品。其實嬰兒信箱只是暫時收容兒童的設施,之後的流程和一般安置棄兒的方式相同,由嬰兒之家等安置機構負責養育。養育費用由熊本市政府支付,也就是使用民眾繳納的稅金。

倘若遭到遺棄的兒童是「身分不明兒」——完全不清楚姓名或出生地,也未曾報過戶口者,由發現地的政府首長命名,建立其個人的戶籍。因此嬰兒信箱收容的兒童是由熊本市長負責命名。

另一方面,若是兒童身上留有與地址、姓名等身分相關的線索,則由熊本市的兒童諮詢所負責調查。查明身分的案例移交戶籍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管理,透過當地的兒童諮詢所安排至嬰兒之家等安置機構。

傾聽女性的聲音

慈惠醫院在成立嬰兒信箱之前,因應這種情況開設了二十四小時的免費熱線,提供懷孕生育的相關諮詢,希望能夠拯救這些孤立無援的女性。

慈惠醫院希望大家用不上「送子鳥搖藍」,所以在網頁上呼籲大家送小孩來嬰兒信箱之前,「先找我們商量」。

諮詢熱線由醫院的護理師或專業諮詢人員負責,全年無休。啟用一個月以來,接到一百多通電話,數量還年年增加。

院方會把諮詢內容記錄下來,做成表單。這是因為同一個人往往打電話來諮詢好幾次,留下紀錄才方便回顧。

諮詢熱線成立八年之間,慈惠醫院的前護理部長田尻由貴子和其他諮詢人員一起接電話。她表示自己隨時隨地都攜帶手機,只要電話一響便馬上接起來。

每一位女性打電話來都是出於走投無路 ——「我懷孕了,但是沒錢養小孩」、「我不知道肚子裡的孩子是誰的」、「已經過了可以墮胎的時間,我該怎麼辦?」、「我還是國中生,可是懷孕了」、「我剛剛在家生下孩子」、「要是生了,我想把孩子送到嬰兒信箱」。

諮詢的件數也遠遠超過田尻的預想。不少女性告訴男方自己懷孕了,得到的回應卻是「去打掉」、「真的是我的小孩嗎?」,也無法向父母或朋友坦承懷孕,諮詢熱線是她們的救命稻草。

田尻表示自己接電話時特別留意不要一開始就想問出名字或住處。尊重對方「不希望任何人發現」的心情,認真傾聽,想辦法讓對方再次打電話來。儘管對話時小心翼翼,感覺對方需要持續支援,嘗試詢問姓名與聯絡方式時還是經常被掛電話。

她分享諮詢時的注視事項:「尤其是未成年少女,特別擔心身分曝光會被家長或學校發現。因此諮詢時要先強調『我們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認真聆聽煩惱,分為多次對應。」

慈惠醫院的諮詢服務不僅限於免費熱線,有些案例是來到嬰兒信箱後和院方面談。例如無法下定決心打開嬰兒信箱,按下門扇旁的對講機求助,或是打開信箱之後看到裡面寫給父母的信,選擇回頭。

慈惠醫院的輔導員費盡心力想告訴這些來求助的女性:「嬰兒信箱不是唯一的辦法,還有很多選項。」

※ 本文摘自為什麼要拋棄我?》,原篇名為〈生命如何遭到拋棄與拯救〉,立即前往試讀►►►